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川资阳师范学校用好地方特色资源探究育人路径

一所中职校的乡土故事

发布时间:2025-10-10 作者:本报记者 陈朝和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汪老师,我所学的内容可以将家乡特产推广出去,好有意义。”近日,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汪琳听到学生的反馈,心里暖暖的。从2019年开始,汪琳利用网络课堂讲授“家乡水果Logo设计”,学生的实践作业不仅斩获多项省级信息设计奖项,更让本地文化“活了起来”。

  近年来,资阳师范学校立足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改革课堂,打造“资行致远”育人品牌,构建起“本土浸润·四课贯通·多方协同:中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耕种”出一片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

  以本土特色文化“资”养育人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清晨,资阳师范学校教学楼内传出琅琅书声。陈毅元帅生于资阳,他创作的诗词早已成为师生诵读的经典之一。

  学校语文教师赵静介绍,自2019年以来,濛溪河遗址、三贤故里等根植于资阳本地的红色故事、历史文化都成为师生诵读的内容,诵读实践让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

  “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更要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文化底蕴、劳动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资阳师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代平说。

  挖掘本地企业史和劳模事迹、编撰特色思政读本……近年来,学校立足资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特别是深耕红色帅乡、蜀人原乡、石刻之乡、柠檬之乡4张资阳名片,让本土文化全面融进中职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文化底蕴、劳动精神和规划智慧的“四有”人才。

  融通“四课”丰富成才路径

  相较于传统专业课堂的授课,2019年以来,以汪琳为代表的计算机教研组设计“全景漫游石刻”“家乡水果Logo设计”“资阳名人讲故事”3个极具资阳地方标识的“网络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如今,汪琳已带领学生制作微型纪录片数千个、“石刻遗迹”网站等作品500余件……地方文化的加入,让学生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资阳师范学校在构建中职学校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中,创新“通识、校园、社会、网络”4个课堂。“‘四课’突破传统课堂,让学生从知识灌输到沉浸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学校教师罗艳容介绍,通识课融入家国情、家乡情,树立了学生扎根地方发展的大志向;以专题讲座、竞赛等为依托的校园课堂,增长了学生才干;社会课堂通过在资阳文化地标等开展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网络课堂突出实践的创作导向,明晰了学生们的职业方向。

  “协同共育”构建育人生态

  不久前,资阳师范学校126名师生前往资阳市乐至县陈毅故里景区举行景校共建启动仪式,学校新团员们面对团旗郑重宣誓。陈毅故里景区成为学校思政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训基地。

  近年来,资阳师范学校着力构建“家庭夯基—学校主导—政府搭台—企业协助—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借助家委会、校园开放日等互动平台,通过传统节日浸润、榜样教育等方式树立良好家风;资阳市政府引进特色项目,打造文化地标,为学校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保障;学校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园地;社区、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协同学校开展文化大讲堂、志愿服务等活动。

  “学校充分挖掘资阳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元素,促进了本土文化浸润、产业发展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契合,彰显了职教特色与地方适配性,近年来培养了一批扎根资阳、服务区域、追求卓越的中职人才。”资阳师范学校党委专职书记朱晓霞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