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农业大学以“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回应时代命题

强农报国的“硬核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 通讯员 刘铮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在云南大理古生村示范田查看水稻长势。 赵渝 摄(资料图片)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调研行

  无人机巡田、机器狗巡检……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首个“神农AI农场”在北京怀柔落地。依托自主研发的“神农大模型”,农场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无人智能化管控。

  这一生动图景正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以来“强农报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肇始,“强农报国”的精神就一直根植于中国农业大学的血脉之中,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领袖的嘱托,铭记在心;人民的厚望,激励向前。中国农业大学正朝着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在“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3条主线上深耕细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奋力书写强农报国的时代新篇。

  解民生:

  利用现代科技“教民稼穑

  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耸立着两座灰白色的石墙,墙上4个遒劲的大字“教民稼穑”,道出了中国农业大学百廿年的核心使命。

  科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教民稼穑”?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既瞄准科技前沿又扎根生产一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范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轰隆隆——”国庆节前夕,在全国规模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石子坝村的300亩玉米制种地满目金黄,数台小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这已经是当地第3年采用“玉米智能核不育制种技术”,因为这项技术,农民不用再顶着烈日在玉米地里摘除雄穗。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历时15年,通过生物育种技术让玉米学会“自我淘汰”。这一技术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5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面向未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中国农业大学推出“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园艺、草业等种业重大需求,举全校之力,抢占国际生物育种制高点,助力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

  面对黑土地退化危机,中国农大师生自2009年起扎根吉林省梨树县,经过10余年攻关,探索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梨树模式”。

  “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对“梨树模式”如数家珍。

  听起来“简单”,但中国农大师生却踏遍东北广袤的黑土地,采集了数以万计的土壤样本,进行了海量的数据分析与田间对比试验,最终找到了这样一条既能有效保护黑土层又能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人才在“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实战中才能成长得更快。为鼓励创新资源和人才力量主动走出校园“象牙塔”、投身“三农”主战场,中国农业大学布局建设了以“三院两站一体系”为重要抓手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学校共建设了6个地方产业研究院、7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220个科技小院、302个教授工作站、23个校外实验站,拥有9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三院两站一体系”遍布全国各地、覆盖农业全产业,在民生需求的最前线实现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治学问:

  新农科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中国农业大学从建校之初设立植物学、动物学等现代学科,到新中国成立后又根据国家需求率先将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新兴学科纳入学科体系,创建我国首个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在120年的建校历史中,中国农大书写了无数个“第一”,引领学科前进。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给传统农科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教育部支持下,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

  “我希望能让中国人的饭碗不但装满粮食,还要装满好粮食。”中国农业大学“强基计划”生物育种科学专业2023级学生张铎骞说。这学期他选修了作物田间技术实验课,亲手种植冬小麦、冬油菜,把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知识运用在田间地头。

  张铎骞所学的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是中国农业大学在2022年设立的新专业。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紧密对接国家涉农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面向新农业、大农科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自2018年以来,学校新增16个本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任金政介绍,其中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土地科学与技术、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社会政策6个专业为全国首创,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专业群。

  今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发布了13个教育专有大模型,中国农业大学自主研制的“神农百晓”大模型作为唯一的新农科垂直大模型名列其中。从育种模拟、病虫害识别,到考试试题生成、学科知识问答,“神农百晓”大模型覆盖了农科学习的方方面面。模型一经发布,上线仅1小时,就吸引了10万次点击、3万注册用户使用。

  人工智能在今天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中国农业大学紧跟科技前沿与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构建“智慧+大农科”灵活专业体系。

  近年来,学校布局设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创新设立“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数字化智能设计与制造”“动物科学大数据分析”等微专业项目。

  “我们还深化传统专业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设置‘园艺+AI’‘动物科学+AI’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突破智慧农业单一专业发展局限,构建了灵活多元的‘智慧+专业’格局。”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漫说。

  育英才:

  在乡土深处厚植爱农情怀

  国庆假期刚结束,河北曲周县刘庄科技小院优质麦创业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付山有点忙碌:推进课题研究进度、沟通产品生产细节、对接销售渠道……十几个电话不说,微信消息更是不断。

  “我们还会继续开发优质麦高附加值产品,让每一粒麦子增值,赋能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付山干劲满满。

  早在建校之初,中国农业大学便开创性地建立实验农场,让学生在田间地头验证理论,开创了“教学—实验—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新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科技小院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师生们长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实现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完美结合。

  “科技小院建立16年来,我感到最欣慰的就是育人效果。科技小院的学生在一线实践中得到在学校实验室之外的锻炼,他们眼里有光、脚下有力、脑子里有想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科技小院模式发起人张福锁说。

  在120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率先将全校2000余门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升级为“育人大纲”,出版全国首个耕读教育读本《耕读教育十讲》,打造2万亩耕读特色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百名博士老区行……学校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开展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远大理想。

  无数农大学子毕业后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他们或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或深耕农业科研一线,或勇立创业潮头,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