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三个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之一,甘肃省为师范院校数智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中,甘肃省积极改善教师教育条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辟教师教育发展新赛道。
政策激励注入动力
2025年,甘肃在西北地区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甘肃高等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全要素、全过程,深化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教学范式、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创新变革”,同时从“提升数智化管理服务效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工智能助教助学改革、提升全员数字素养与技能、优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数智赋能开放共享”等六方面明确了具体内容,这与“教育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内涵要义高度契合。
对此,师范院校纷纷出台相应落实方案,加快推进数智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各方面。
拓展合作开辟路径
将人工智能合理应用于教师教育,需要校企联合,共同开发满足实际需求的专用产品。
西北民族大学与国内AI(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成西北地区首个师范生AI智能实训系统。智能实训系统融合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为师范生提供了沉浸式、互动式的训练环境,优化了实训质效。
同时,围绕师范生成长需求,西北民族大学新设人工智能教育、数字产品设计两个微专业,并组建未来教育产业学院,构建“学—训—研—创”一体化培养体系,助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
陇东学院在自身资源实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另辟蹊径,跨省携手陕西师范大学共建“教师教育人工智能实验平台”,开发智慧教育云平台,整合中国知网基础教育期刊库等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实时共享与动态管理,打造了跨省域师范教育数字化协同育人新样板。
夯实基础支撑需求
近年来,甘肃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建成省级骨干网核心节点和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教育城域网核心节点,打造了72个县区教育城域网核心节点,师范类高校全部接入教育专网,筑起数字智能应用的强大算力基础。
西北师范大学制定行动方案,谋划“十五五”教育信息化发展,倾力升级数智基础设施,建成以40G骨干网为支撑、总出口带宽31.8Gbps的校园网络,使两校区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与全光网升级;同步提供主机托管、虚拟服务器等集约化服务,存储空间达800TB,数据中心资源充沛,教学环境智能化程度显著;新投入使用32间全新智慧教室,支撑信息化教学与实践训练需求。
天水师范大学不断夯实智能基座,校园主干带宽跃升至双40G,双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出口总带宽14G,信息点数1万余个,云数据中心扩容,可为大型智能平台、师范生AI实训及教育大数据分析提供强劲算力支撑。
强化应用赋能改革
教师教育院校建设数智环境的核心,在于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实践应用。目前,甘肃正大力推动AI大模型与教育教学领域各要素深度融合。甘肃教育数智中心已经实现了“云、网、存、数、算”一站式服务的网络基础环境构建,可提供“上云服务”“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等关键支撑,通过数据融通共享应用,深度推动数智赋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依托智慧环境,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AI伴学、数据驱动教学评价等新模式,为教师教育课堂注入“数智动能”。
河西学院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建成支持“AI+教育”的学校私有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智能汇聚、动态调配和高效管理,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安全、便捷、个性化的“云上”教学环境。
兰州城市学院投入专项资金打造“AI+学科教学”示范高地,建设“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及“师范生技能实训数字化平台”,开发10门“AI+学科教学”课程,在可视化互动教学加持下,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兰州文理学院高标准建成“人工智能+”教学实验室和虚拟教研平台,率先制定《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能力认证标准》,形成覆盖“培养—认证—评价”全链条的数字化教师教育,为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特色需求,增设15个涉及乡村科学教育、AI教育等师范类方向的微专业,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轮论证,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科技素养较高的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6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