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南开大学倾力打造学科交叉、AI赋能、科研引领的“新文科”——

为“新文科”建设奋力探路

发布时间:2025-10-16 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2019—2025南开大学庄浪帮扶纪实影像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其中,南开师生运用数字技术让甘肃庄浪县一尊断首泥塑“身首合一”的案例格外引人关注。

  近年来,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正以系统化思维开启全新征程。学校聚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实践育人体系重塑、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培养体系构建、“新文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要素协同发展,着力打造“新文科”建设的“南开方案”。

  1 推动学科交叉,提升实践能力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届法语专业毕业生贺徐燕,大学时修读了法语和商务经济学两个专业,最终取得了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如今她已在外交部工作了一年多,“我希望以自己的专业所长服务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

  面对文科教育内容、方法滞后于时代需求的挑战,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以“主修精简夯基+辅修交叉促融”为核心,全面升级“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首次将完成辅修专业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并系统性地重构课程体系,设计“思政基础”“文理基础”“数智基础”三大模块课程作为文科学生通识教育基础。

  “主修专业着重建设核心课程。专业选修和辅修学分,学生可在全校开设的课程中依个人志趣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相关课程,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南开大学教务部部长李月琳介绍。

  文科生就业市场整体面临结构性压力,但兼具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实战型文科拔尖人才仍存在明显缺口。南开大学紧扣国家战略和学生成长需求,重点打造一批“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特色微专业,目前已建成“新文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和微专业37个。

  同时,学校依托各地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等平台,与行业领军企业联手,构建“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双轮驱动的项目制实践教学体系,淬炼实战本领。

  2 打破教学瓶颈,拥抱人工智能

  南开大学的各个文科学院,都在以AI赋能文科教育进行创新探索。

  帮助庄浪县文物重获新生的文学院团队开设了“服务学习:数字媒体与社会”课程,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实验”“博物馆展陈空间叙事实验”等一系列实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文科”实验教学。

  历史学院与学校博物馆共建的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拥抱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自主研发多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其中两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于2022年入选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课程。相关成果已推广至全国20余所高校和7家文博单位。

  “以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既是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之举,更是赋能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路径。”课程负责人、历史学院教授张婧文说。

  2023年,学校启动“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目前已构建包含185门课程且分层递进的“AI+”课程体系,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与创新”通识必修课;超前布局分学科分专业的知识体系大模型建设,强化大语智慧学伴等学科类教学智能体开发与推广。

  3 建构知识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

  从今年春季学期起,由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等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北京大学等40余所高校试用。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行尝试,目的是推动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逄锦聚说。

  依托厚重的文科积淀,南开大学以科研反哺教学,持续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成果进课程,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及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实现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

  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明确:到2027年,学校初步形成结构合理、质量卓越的南开特色“新文科”体系,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两大交叉学科群,产出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标志性成果。

  “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直面文科教育创新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等挑战,以交叉融合、数智赋能、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全球资源汇聚为突出特色,在传承创新中探索南开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学校着力推动‘新文科’脱虚向实,力争形成‘新模式、新体系、新形态、新活力’的新文科建设‘南开方案’。”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6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