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教育智慧和情怀点燃“平熟课”

发布时间:2025-10-16 作者:吴振利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高度重视课程质量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高质量课程,淘汰“水课”,让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引擎”。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格外关注高校中像“平熟课”这类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课程类型,而如何对其进行优化改进,全方位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多出“金课”,已然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平熟课”,即平顺且娴熟的课,大略有四点特征:一是平顺娴熟、按部就班、掌控有度、系统完整;二是预设有余、逾越不足、缺少挑战、偶感寡淡;三是整体较好、没大问题,特色和优势不足;四是不精彩不精深、不诱人、不惑人,亮点和燃点比较贫乏。“平熟课”的品质不高、成色不足,应着力提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努力点燃“平熟课”应是生命的常态和课堂教学的追求。

  持续寻求专业新见解。“平熟课”要杜绝照本宣科,远离泛黄的教案、老生常谈和陈词滥调,敢于突破常规做法和舒适区域,做到根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驾驭平熟又突破平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鼓励和指引师生各抒己见,给不同想法、看法和做法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可以评选和展示若干创新作品和创新标兵,促进师生共同探究知识。

  持续探索教学新模式。不断探索和尝试教学新方法,依靠众人之力寻找和挖掘新材料,持续呈现异彩纷呈的新结构。新模式需要新画面和新样态,要以情景剧、实验台、故事汇和作品展等形式激活并丰富画面,追求清新隽永、理据扎实、环环相扣的效果。新模式需要新秩序和新节奏,要变换呈现、示范、交互和评点的节奏,让适度掌控和可容忍的失控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持续谋求众筹众创。师生同为课堂的主人翁,应打破“精致的套路”,敢于跨界和出圈,以集体智慧点燃教学。在设计上,要克制而灵活地预设,既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又为生成性内容留出空间。在组织上,可采用项目制、学习共同体等方式,让问题从真实情境中来,答案在协作探究中形成。在工具上,借助数字平台进行共创和展示,让思考可见、过程可溯、成果可享。在评价上,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鼓励尝试、宽容失误,使众筹众创成为课堂的常态和主旋律。

  曲意味着变化、丰富和趣味,做文章要曲,“平熟课”教学也要曲。

  善做万花筒,演绎精彩。要善于解构和逆向思维,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小改进和微创新。不仅要构筑课堂松散和富有活力的框架性结构,使之不乏意外、冲突、遭遇、挑战和失败,不乏粗糙、拙劣、问题、宽容和鼓励,以乐于接受纰漏甚至失败的胸怀换得千变万化,还可依靠课堂中的变数,使课堂充满“惊喜”,使学生战胜审美疲劳。

  勇当拓荒牛,耕耘陌生。没有问题,反而是问题。问题和探索,是求知的良机。教师要珍惜陌生和争议,努力开垦、发现,勇于另辟蹊径,争做拓荒者,增强课堂的“野味”和“生鲜气”。教学时轻车熟路既无趣又不利于成长,要敢于突破熟悉、遇见陌生。

  敢啃硬骨头,自找苦吃。坚持大容量与少而精、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教师要做吃苦和啃硬骨头的表率,如设置区分度评价和鉴赏性评价,将鉴赏和引导加入评价,根据任务难度系数和完成质量评价学生,赞赏多样化解决方案和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和脱颖而出。

  要使学生学至愉悦,教师需力求全身心投入和忘我地沉浸。

  为全身心投入,要做好三点。其一,排除杂念和干扰。改善软硬件条件,如班级人数尽量不超过50人,要与学生尽快熟络,师生课堂内不得接触手机,教室内不设钟表,上下课以音乐为准等。其二,浓厚氛围和场景,如在合适位置张贴具象性、警醒力强的励学箴言,配合节日组织特色活动、增强仪式感等。其三,增强唤醒力和吸引力。重视教室美和教学美,如将教师微笑的照片挂在办公室门上,提高细节的吸引力和穿透力。

  为忘我地沉浸,需做好三点。其一,深耕细作、触动心灵。教师要建立尊重、关怀和亲密的关系,相互间坦诚、深入地表达情感,使认知和情感同频共振、相互滋养。其二,淡化目的、享受过程。教师要认真研定成绩评定办法并备案,以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为主,引导学生沉浸于教学过程,在学问中实现共情和共享。其三,尽情忘我、毫无保留。教师要摒弃顾忌和羞涩,做“好之者”、“乐之者”,尽情忘我地遨游在教学盛宴中,追寻内心无我的澄澈、宁静和欢喜。

  构建独特、个性化的课堂,需师生努力实现率性而歌、激越涌动和美美与共、做成自己。

  实现这样的课堂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一方面,师生要敬畏和率性地投入,将每次课都看作艺术创作。持续激发师生的主体性,做局内人和主人翁,争当意见领袖和学问榜样。加强故事性,提高抬头率、点头率和摇头率,做课堂的个性化创生者。另一方面,师生要努力成为身边人的摆渡者和赞美者,做诤友和良师益友,乐于给予扶助、成人之美。教师要做异见、另类的合理欣赏者,鼓励学生充分彰显各自的特色和个性,以本性本心做好事件回应、文化回应和个性回应,不偏执、不苟且。师生依靠独特的个体和共性鲜明的共同体,演绎生成入情入理、细腻生动和曲折饱满的“学问剧”,成就别致、不寻常的课堂。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VAA230006]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6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