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班主任的工作状态,需要从教育评价机制入手,调整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近年来,我们以改革优秀班级评价机制为杠杆,撬动班主任管理体系的系统变革,变约束为赋能,有效激发了班主任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凝聚教师、学生、家长共识,构建了以班级文化、师生关系、学生发展为三大维度的班级发展性评价体系。第一,我们改变以往重环境布置的浅层评价,更看重班名、班训、班级公约是否真正深入人心,是否形成富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气质。我们鼓励班级自主申报“书香班级”“运动达人班”等特色目标,实现“一班一品”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我们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校关系纳入核心评价维度,通过科学设计的《学生校园幸福度问卷》和《家长满意度调查》进行量化评估,并将其定位为诊断性评价,重在为班主任提供改进依据。第三,我们将评价视角延伸至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不仅注重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等,引导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指标体系需配以人性化的实施策略,才能真正赋能于人,我们探索了四大策略。一是变评判为协商,尊重班主任主体性。在“班级文化”评价上,我们采用“协商式评价”。学期初,班主任与学生共同拟定班级发展目标并申报,期末时学校再依据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这种方式极大地尊重了班主任的带班自主权,激发了其创造热情。二是变模糊为可视化,强化激励即时性。我们将“一日常规”评比结果通过教室门口的“文明班级展示栏”进行可视化呈现。每周发放单项奖章,集成文明班级奖杯,这种公开展示,给了班主任和学生持续的正面反馈。三是变独担为共享,体现育人全员性。我们明确规定,获评“优秀班级”的荣誉属于全体科任教师。在绩效激励中,班主任、副班主任、科任教师按不同系数共享奖励。这一机制推动所有教师形成育人合力,也让班主任在工作中更有支撑、更有底气。四是变终点为阶梯,注重成长发展性。评价不是为了鉴定,而是为了发展。我们对评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详细的诊断报告反馈给班主任,明确指出优势与待改进之处。
近两年来,我校家长满意度从92.35%稳步提升至95.30%,班主任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家校共育氛围愈发和谐。更重要的是,班主任们的职业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从被动执行转向了主动创造。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益清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