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开展“校园微更新”实践探索——

“问题墙”上长出创新芽

发布时间:2025-10-17 作者:李庆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师生在“问题墙”前交流。

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学生在楼顶农场采摘。 学校供图

  在学校走廊尽头,一面贴满彩色便利贴的“问题墙”格外醒目。“屋顶农场刚刚种下的菜苗,被小鸟吃了怎么办”“最近厕所总是有异味”“校门口的石墩让好几个同学摔倒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校园琐事,在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却成了教育的鲜活素材。近年来,学校以“濮家大脑”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从“问题墙”出发,开展“校园微更新”项目实践,让教育从课堂走向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育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成效显著。

  从抱怨到行动

  让问题成为教育的起点

  2021年,学校启动“濮家大脑”课程时发现,学生对校园问题的抱怨背后,是未被满足的参与需求。为此,我们设立“问题墙”,鼓励学生课间自由记录观察发现,将碎片化意见转化为教育资源,构建“发现—探究—解决—反思”的闭环实践体系。

  午餐时段的剩菜桶曾是学生抱怨的焦点——“菜不好吃”“不合口味”的声音时常传来。学校没有简单批评浪费行为,而是将“抱怨”转化为教育的契机,以“设计一份受同学欢迎的营养菜单”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

  学校首先通过播放午餐浪费现场视频,让学生直面“食堂阿姨精心备餐却剩菜过多”的矛盾,引发共情:“如何让午餐既营养又受欢迎,减少浪费?”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走访师生收集口味偏好数据,用统计表、扇形图分析哪些菜最受欢迎、哪些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学校通过科学课带领学生学习相关营养知识,结合时令蔬菜价格表、食品安全常识,明确菜单设计需兼顾喜好、营养、健康等八大要素。

  在“菜单共创”环节,学生不仅合作制定菜品搭配方案,还为菜品设计了“阳光胡萝卜卷”“彩虹蔬菜丁”等趣味菜名,用手抄报、歌曲创编等形式呈现成果。最终,学生设计的菜单被食堂采纳,午餐浪费量下降40%,学生更在实践中提升了数据分析、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在课余时间以“校园安全员”身份主动参与调研。例如,从厕所异味这一现象切入,通过实地观察、原因分析,发现通风设计、清洁流程等多维度问题,进而探索解决方案。每学期“问题墙”上收集的记录都超过500条,经师生共同筛选、论证,形成“校园微更新”项目库,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养核心素养。

  这种“从抱怨中发现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的模式,让教育真正扎根于真实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从图纸到实景

  以项目化实践推动学生成长

  “校园微更新”项目的成功实施,得益于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学校构建了“导师引领—项目迭代—评价保障”的驱动机制,确保项目有序、有效开展。

  在项目研究团队建设上,学校打破学科壁垒,组建了由学科教师、家长志愿者、专家、社工等组成的“1+N”导师团。学生问题入选“校园微更新”项目库后,可自主向导师发起邀约,组建团队。以“防鸟稻草人”项目为例,项目组发起学生围绕“如何24小时全天候防鸟且不伤害鸟类”这一核心问题,自主招募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建团队。他们主动联系科学教师咨询鸟类习性,邀请浙江省农科院专家担任技术顾问,还邀请美术教师指导稻草人造型设计。这种导师组合,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了跨学科的专业支持。

  项目实施采用“双轨并行”的时间管理模式。每周三下午的社团课,保证项目常态化推进,童玩节、丰收节等传统节庆则提供集中实践的契机,让学生拥有充分的研究时间和空间。

  “允许失败”这一理念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更有安全感。“防鸟稻草人”项目初期,学生们制作的稻草人不是被风吹倒,就是吓不退鸟儿。他们通过慢动作回放观察鸟雀反应,发现动态元素比静态造型更有效,于是增加了随风转动的彩带和反光镜片。这种基于实证的改进,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失败是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允许失败”的安全感中,学生们不断迭代自己的项目。在“用米粉捏雀子嘴”“生态鸟窝”等迭代保卫农场的项目中,学生经历了从“防鸟”到“爱鸟”的认知转变,最终通过在鸟窝放置食物的方式,实现了人、菜、鸟和谐共处的生态愿景。

  学校开发了“劳动素养画像系统”,通过点阵笔、物联网设备等无感采集学生的劳动数据:从方案设计的修改次数,到团队协作中的发言频率,从工具使用的熟练度,到解决问题的创新度,都被转化为可视化的成长曲线。如在“校园厕所革命”项目中,系统显示学生们的工程思维、表达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三项指标提升最为显著,其中团队协作效率在项目中期有明显波动,对应着他们因分工问题产生的争执与和解。这些数据不仅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依据,更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在劳动中的成长轨迹。

  从校园到社会

  在实践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在学校的教育图景中,“校园微更新”不仅改变着物理空间,更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些贴在“问题墙”上的彩色便利贴,最终生长为滋养创新人格和思维的种子。

  在“美墩墩”行动中,学生主动用画笔为校门口的12个石墩“换装”。从集体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到分组设计草图打磨创意,再到师生协作绘制,学生全程参与石墩改造的每个环节。他们不仅将校园四季、向日葵精神、传统纹样等元素融入设计,更在勾勒、调色中,体会艺术与劳动的结合。最终,原本单调的石墩变身“会说话的美育载体”,成为校园新晋打卡点。

  在学校“小小楼道长”项目中,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会,成为校家社协同的生动载体。濮家社区要重新改造,四年级“向日葵小队”的楼道长们发现,学校周边老小区的上学路线存在标识模糊、拐角有盲区等问题,便将“校园微更新”中习得的调研方法迁移至社区——他们带着卷尺丈量路段,在家长和导师的指导下用问卷收集100余户居民的意见,绘制出“最美上学路”手绘图。方案经“家人圆桌会”通过,获社区采纳后,孩子们又化身“施工监督员”,跟进地砖铺设、绿植栽种,让图纸上的创意落地成为现实。

  更令人动容的是“老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楼道长们在探访高龄老人时发现轮椅通行困难,扶手有松动,便借鉴校园“自动灌溉系统”的迭代思维,设计出“模块化无障碍坡道”方案,成本仅为传统改造的1/3。

  从校园“问题墙”到社区“议事桌”,孩子们以勇气直面真实问题,用行动践行社会责任,这种“从观察到创造、从提案到落地”的全过程参与,正是在活动中培育创新人格和思维的生动实践。我们坚信,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用双手创造美好,用智慧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濮家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