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邮电大学打造科教融合创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

挺通信脊梁 筑强国基石

发布时间:2025-10-18 作者:本报记者 郑翅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面向6G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发布现场。 学校供图

 

北邮学生在使用“码上”平台进行编程学习。资料图片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调研行

  移动通信、光通信、信息网络……在北京邮电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科技成果展厅完成展陈更新与设施迭代。百余项优秀科研成果汇聚,数十件实物、系统、沙盘模型陈列,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和多媒体演示等丰富形式,生动呈现北邮人在信息通信领域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以及为挺起我国信息通信事业脊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始终坚持将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光荣使命,创新基因持续迸发澎湃动能,步履铿锵勇攀科研高峰,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打造信息通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研“质”“量”双升

  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2025年6月,在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决赛期间,面对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通道纵横交错的地下停车场带来的“寻车位难、找电梯难”问题,北京邮电大学团队部署的“北斗+5G室分”室内定位导航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系统实现了从地面到地下的无缝衔接导航,引导参赛车辆精准直达最靠近赛场电梯的空闲车位,彻底解决了陌生复杂室内环境的寻路难题,充分展现了该技术在遮蔽空间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从解决一个具体场景的难题,到服务“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这正是北京邮电大学科研工作的缩影。

  “十四五”以来,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科研事业发展各项核心指标实现大的跃升。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能力不断增强,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量跨越式增长,较“十三五”期间翻了一番。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5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百余项,获中国通信学会科技奖全国唯一特等奖,获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行业科技奖励超200项,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级、省部级人才新增入选数量稳步增加,科研工作“质”与“量”显著提升。

  “为持续释放科研创新活力,使科研事业发展各项核心指标实现新跃升,学校形成具有信息科技鲜明特色的创新文化,实施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学校聚焦科研发展战略方向,系统梳理与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科研管理机构设置;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多元化科技人才体系建设;优化基地布局,加强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打造承载下一代信息网络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大科创装置。”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表示。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面向科技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信息优势,提升开拓新兴学科方向的交叉创新能力;强化任务导向,提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攻关能力;深化产学研协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能力;加速资源转化,提升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育人能力;拓宽交流渠道,提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一连串布局和进步,见证了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的前进步伐。

  攻坚“卡脖子”难题

  锻造信息领域“国之重器”

  从3G突破,到4G并跑;从5G领跑,再到6G布局。中国移动通信之路的修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是见证者,亦是参与者。

  今年,中国通信学会正式发布2024年度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技成果“面向6G智能通信融合外场试验网”,位列十大科技进展之首。张平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这一通信系统设计智能而简约,其容量、覆盖、效率3项核心指标均显著提升。

  相较于5G,6G具有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广的连接密度,还能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的深度融合。“新一代通信技术需探索新路径,要从‘堆叠式创新’迈向‘颠覆性创新’。”张平说。

  如何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加快打造信息通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围绕6G、全时全域光通信、天地一体化网络、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信息材料与器件等信息学科前沿领域,聚焦从0到1突破方向,有组织开展核心科学问题攻关。面向数学、物理、系统科学等基础学科,围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等融合与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化研究方向并进行长周期支持。瞄准科研范式革新,引导师生将人工智能方法与工具同各领域科研工作深度结合,探索科学智能新范式。”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说。

  学校聚焦国家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建立重大任务导向的举校体制,集聚跨学院、跨学科、跨机构研究力量,搭建协同攻关大平台,提供超常规保障支持。面向“网络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互联网、光电芯片、智能制造、文化计算等方向,实现变革性硬科技储备。一系列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为突破“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建设“国之重器”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北京邮电大学“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支撑下,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3级博士生张迪完成了从课程学习者到项目主导者的科研蜕变。

  利用平台的算力与课程资源,张迪夯实了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的算法基础。“基于此,我主导开展了‘基于扩散磁共振的脑白质纤维智能重建’创新研究,构建了从纤维方向分布函数估计、纤维追踪到纤维束分割的全流程分析方法,并推进其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此外,平台的有力托举助我成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培养。这段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国际学术视野,也为项目带来了新的数据资源与合作机遇。”张迪说。

  张迪的成长历程是北京邮电大学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以“科研与教学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原则,围绕“基础创新、应用研究、产业落地”整个创新链打造全通信领域科教融合创新体系。

  “我们构建体系化、规模化、集群化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学校总投资约4.9亿元,建设9个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强化基础研究试验能力,引导基础科学研究向突破瓶颈、原创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同时,围绕‘网络强国、网信报国’重要使命,建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8个国际合作类基地,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能力,引导科研团队向解决关键问题、成为领域单项冠军的方向发展。”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亮介绍。

  在北京邮电大学,先进仪器设备、试验数据等科研资源面向全校开放,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良性循环生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一流的实践育人环境,有力促进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还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成都、雄安等地政府部门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与三大运营商等龙头企业共建创新中心,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引导科技创新向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学校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符合国家需求、产业需要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徐坤说。

  七秩薪火,春华秋实。岁月不辍,步履铿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京邮电大学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崭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8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