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宁波卫生职院探索现代康养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群重构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刘秀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当前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老一小”健康照护成为重大民生课题。面对行业人才短缺与培养体系不适配的双重挑战,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百年办学根基,创新构建“一体四合四度”专业群建设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康养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学校立足服务“浙里康养”“浙有善育”等民生金名片,开设了一批涉老涉幼专业,成立了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宁波家政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组建了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基因,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需求,学校将专业建设重心聚焦“一老一小”健康照护领域,开启了专业群重构的探索之路。

  服务“一老一小”

  面对康养行业人才供需错配、产教融合不深、育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学校构建了“一体四合四度”专业群建设系统路径。

  一体设计,重构发展生态。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围绕“康养护居”与“医护康育”两大技术链,将原本分散的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整合重组,构建服务“一老一小”的两大专业群。通过“以群建院”,优化基层教学组织,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推动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健康服务产业链。

  四合推进,强化产业适配。“多链耦合”重塑“培养规格—岗位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评价”链路,推动专业群与行业“人才链、岗位链、技术链、标准链”深度融合;“仁术融合”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贯穿育人全程,依托健康人文类课程、生命教育基地、“孝老慈幼”文化节等载体,建设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协同提升;“产教融合”构建“行业平台—紧密基地—特色项目”三级体系,共建产业学院、临床学院,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和订单班;“跨界整合”打破专业与学科界限,组建多学科教学创新团队,设立跨专业教研室,提升综合服务与创新能力。

  四度提升,强化服务能级。专业群与产业匹配度持续增强,“一老一小”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分别达89.39%、98.03%;学生岗位胜任度广受认可,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8%,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赛事中屡创佳绩;产教协同度显著提高,校企合作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相融”;社会支撑度不断夯实,年均培训从业人员近1.4万人次,牵头或参与制定多项行业与地方标准,为推动区域康养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优秀”到“引领”

  学校护理专业群、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群均以“优秀”通过省“双高”验收。“一老”专业群全A+,“一小”专业群A+专业占比超2/3,康复治疗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两个专业类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一,形成显著的专业高峰。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好人榜”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校积极构建产科教融合平台,牵头成立全国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协同方阵,开展行业访企拓岗“浙里行”等活动,年均培训康养从业人员近1.4万人次。“宁卫号”健康专列、生命关怀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面向区域卫生健康行业、社会民众等培训5万余人次,开展生命健康技能和志愿活动1200余场,受益群众8万余人次,广受社会关注;多项政策建议获省市领导批示采纳,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健康照护领域的引领力与服务力。

  升维“服务贡献”

  学校的探索实践表明,卫生健康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从“自我完善”转向“战略支撑”、从“教育供给”升维“服务贡献”,一要强化战略对接,围绕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优化专业布局体系,提升服务能级;二要坚持仁术融合,将职业精神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德技双修;三要深化协同治理,构建“校企行社政”多元共治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有机融合,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四要推动数字赋能,深化“人工智能+”,布局应用场景,推动专业智能化改造,打造人机协同育人新模式;五要建立动态机制,形成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优化的专业群生态,不断增强对产业升级的引领力和贡献度。

  以专业群系统重构为突破口,不仅成功破解了学校自身发展瓶颈,也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范式。站在百年新起点,学校将继续秉持“仁爱、健康”的校训精神,持续深化“一体四合四度”建设模式,努力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现代康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宁卫”力量。

  (作者系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