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减负提质研究》 倪娟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作为深耕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七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见证过太多“减负令”在政策落地中的变形走样。倪娟研究员的新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减负提质研究》,以罕见的理论穿透力和实践洞察力,为这个困扰中国教育数十年的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书跳出“减负即减量”的思维窠臼,创造性地将减负问题置于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审视,展现出一位省级教育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战略视野。
理论突破:构建减负提质的中国范式
本书最显著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框架。作者敏锐指出,当前学生负担过重本质上是教育供给结构与新时代发展需求错位的产物。这种将减负问题归因于教育系统内部结构性矛盾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研究将负担简单归咎于考试评价或校外培训的局限。书中通过大量实证数据证明,当课程体系呈现“碎片化”、教学方式留在“灌输式”、评价机制陷入“唯分数论”时,任何局部调整都难以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
作者提出的“三维联动”改革模型颇具启发性:在宏观层面重构教育治理体系,中观层面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微观层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分层施策的思路,为破解教育改革“上热中温下凉”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指引。
实践创新:区域探索的样本价值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区域实践的深度剖析。作者选取东、中、西部六个典型区县进行追踪研究,揭示出减负提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态:发达地区主要矛盾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失衡,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基础保障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这种差异化的诊断,避免了政策建议的“一刀切”倾向。
书中总结的“常州经验”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改革模型,该市在保持学业质量全省领先的同时,构建了“基础型课程保底线、拓展型课程促个性、研究型课程强创新”的课程体系。作者对这类典型案例的机制性分析,为各地推进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政策启示:治理现代化的突破路径
本书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论述振聋发聩。作者指出,当前教育管理存在的“三多现象”(检查多、评比多、报表多)本质上是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书中提出的“清单式管理”方案——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建立负面清单、强化专业评估等建议,与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不谋而合。
作者没有回避改革中的深层矛盾,关于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校长职级制改革、绩效工资优化等议题的讨论,既保持学术严谨又体现政策温度。书中对“教师负担转移”现象的预警(即减学生负增教师负),以及提出的“教师工作负荷监测系统”构想,对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时代回应:教育强国的基层答卷
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本书作出了三重回应:其一,将减负提质与国家人才战略相衔接,提出“基础学科人才早期培养的轻负高效模式”;其二,与数字化战略相融合,设计“智慧作业”“AI学情分析”等应用场景;其三,与服务共同富裕目标相结合,创新“教育共富”的资源配置机制。这种将微观改革嵌入宏观战略的思维方式,彰显了教育科研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实践证明,只有将减负视为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重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的改革目标。这部著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基层改革提供了方法论工具,更在于重塑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减负不是目的,而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的必经之路。期待该书能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思考,共同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范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