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好的课堂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5-10-22 作者:陈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重新理解课堂》 贲友林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堂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好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应该从哪里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贲友林三十多年来扎根教室,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曾出版《重新认识课堂》一书。今年初,他将近年来研究课堂教学的成果结集,推出《重新理解课堂》。捧读新著,感触良多。

  好的课堂从重新理解课堂中来。斯霞老师曾这样描述好课堂的样子:教师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生动。贲友林老师认为,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可以让学生成长和发展、让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共同体。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绎、共同创造着成长的丰富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都是学习的主人。

  好的课堂里教师需要做什么?一是让学生会“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三个技巧。其一是专注地听。即认真地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其二是听明白。如何听懂他人的发言?要既能借助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他人的话,又能把他人的话所传递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其三是有回应。听他人发言后,要能够做出赞同、补充、反驳、追问、质疑、综述等回应。二是让学生能“悟”。首先,要让学生做起来、想起来,保持长时间的关注与探索,不放松、不泄气,对自己的学习保持自我警觉、自我监控、自我调控状态。其次,要把学生带入学习任务、学习场景、问题情境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后,在学生做与想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的课堂就是好课堂的样子。

  好的课堂从落实教学常规中来。贲老师认为,学生学习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学生要变成什么样子,是需要教师规划和设计的。课堂应该体现学科化、生长性和多样态等特点。首先,好的课堂来源于扎实的备课。备课不是简单的撰写教案,也不能仅理解成为接下来要上的一节课做准备,而应该将它视作为每一节课做准备。怎样的备课才是“真”的呢?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课堂预设做一定的调整。二要有自己的思考,并自觉地使自己的行动与思考保持一致。三要通过独立备课寻找适合自己的备课方式。上课是“面子工程”,备课才是“根基工程”。一名教师一辈子都应该寻找适合自己不同阶段的备课方式,让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真正支持学生的发展,真正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好的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符合受众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再次,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不止于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而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另外,教师不能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沉迷于自己曾经的教学经历与经验。面对今天的学生,教师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去研究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喜好替代学生的喜好,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掩盖学生的想法。

  好的课堂从不停地研究“自己的课堂”中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师必须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和理智去行动。他呼吁中小学教师既要做教学知识的生产者,又要做教学知识的消费者;既是课堂生活中的教师,也是课堂生活中的学生。贲老师从中得到启发,坚持每天上完课后写课堂教学手记,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考,记录学生是怎样学的,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记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与感悟。他把自己的课堂用录像或录音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视频文件或音频文件整理成文字实录。在回听、整理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过程做审视与反思,对教学中的亮点、败笔和遗憾做详细记载,认知逐步从混沌走向清晰。

  听自己的课,是以自己的课堂为观察、分析、思考、研究的对象,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贲老师体会到:听自己的课,不仅能更清晰、更具体地认识自己的课怎么样,即“我是怎样做的”,也能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自己关于教学的想法是什么,即“我是怎样想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思考与探索“我还可以怎样做”“怎样做可能会更好”。他还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听自己的课应有的态度和方式:第一,“听”“写”结合,让研究“慢”一点儿。第二,专题研究,让研究“深”一点儿。听自己的课,是发现课堂教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推动教学改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听自己的课,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也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发展走向研究型发展。第三,持续研究,让研究“久”一点儿。听自己的课,不是以评价课堂教学为目的,而是以分析与研究课堂教学为旨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若能久久为功,必然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学会会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2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