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处在时代前沿的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3 作者:刘兴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等教育承担着通过知识传承创新和培养时代新人,助力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责任,同时还要为助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和推动实现世界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持续迭代演进的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及时妥善应对外部世界变化的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社会来说,高等教育承担着通过知识传承创新和培养时代新人,助力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等重大责任,同时还要为助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和推动实现世界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就个体而言,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人们谋生的本领,而且要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赋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型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在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再次处于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代前沿。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经济全球化变局已经来临

  1995年,亚马逊正式成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互联网商业化元年。30年来,人类社会在潜移默化中经受了一场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洗礼。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沿着三条路径探索最佳解决方案:一是力求人类体力的“延展”,着力提升物质和能量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水平;二是力求人类脑力的“增强”,着力提升信息和思想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能力;三是人类健康水平和精神质量的提升,着力延长人均寿命、改善生存发展方式。沿着这三条路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创新成果,产生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开创了一系列全新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企业管理模式和全球协作模式,涌现出一系列推动时代进步的思想变革和制度创新。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教育功不可没。特别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全球不同区域先后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全球化不断迭代升级,生产方式、协作方式、贸易范围、投资方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大放异彩。

  如今,人类社会正在迎来新的大变局,进入以数字智能化、绿色低碳化、人机互动化等为特征的大智能、大能源、大健康交互发展的时代。于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三条演进路径,现在正实现有机融合。这既是技术进步的作用,更是人性需求的驱动。在这场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集中突破与商业化浪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新材料、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正在成为重新配置全球要素资源、改变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等的关键力量,也将深刻影响所有社会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世界。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正在全面深刻地嵌入经济社会实践,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产品、新职业、新商业模式和新管理模式,推动形成空前的社会大分工和大协作。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必然打破旧的分工格局。分工格局的时代巨变,将既促进就业领域、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的大变革,又塑造新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

  时代大潮再次来临,高等教育责任重大。

  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交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将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城市化。现在回头来看,除了这两个内容外,其实还有20多年来中国的全面工业化和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明,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

  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中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出现历史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9.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29.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40.6%,城镇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在农村就业的人数。

  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也发生重大变化。从2015年开始,中国外贸依存度明显降低。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456.7亿美元,开始实现资本净输出。到2023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96万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球前三位。

  近十多年来,人力资源结构明显升级。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同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559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突破千万。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技能人才队伍明显壮大。2024年,全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这表明,虽然人口数量红利消失,但人口质量红利正在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年开始,有三个重要指标又出现新变化。一是全国人均GDP达到1.34万美元,已经很接近世界银行测算的全球人均GDP水平。这是中国“赶上时代”的重大标志。二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0%,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三是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已经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格局随之发生改变。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逐步转向以内需和消费为主动力和稳定锚。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正在从出口大国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变,从以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加速跃升,服务业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服务业领域拓展,产业体系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正在从模仿创新走向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新发展格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多资金资源将“投资于人”。

  中国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大有可为。

  高等教育的时代变革和历史使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全球化变局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发展形态、层次结构、知识生产方式、评价标准、育人模式、治理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重塑大学精神。社会需要精气神,大学更要有精气神;大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可是如今,有些人连认识自身、思考自身的能力都开始退化,更不用说思考世界和改变世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极有可能面临角色的两极分化:有人成为机器的“罗盘”,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复杂决策等高阶活动,主导机器的发展走向;有人可能沦为机器的“从属组件”。如果人活得越来越像机器,而机器却活得越来越像人,那么人究竟如何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的价值就在于为受教育者塑造最底层的认知逻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扩展尽可能广阔的时空视野。这就需要塑造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致力立德树人。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新事物、新挑战,人们正在陷入迷思,不知道自身的定位,不知道该如何走、走向何方。如果没有深度阅读的习惯,更不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建构精神家园?大学如果过度使用指标考核,不破除“五唯”顽疾,有可能消解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全心智在如今尤为重要,大学要主动担当时代责任。大学老师不仅应该是“经师”,更应该是“人师”,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我们要让“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闪耀出穿越时代的思想光芒。

  承担创新使命。大学的使命在于创新,大学的魅力更在于创新。如今大语言模型正在引发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了规模化的知识整合与交互式的知识调用模式,深刻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路径。传统的大学创新方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大学只是知识的复读机,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将丧失存在价值,只剩下“一纸文凭”。各种类型的大学,专业方向、职能定位、层次结构各不相同,创新的方向、方法和内容也应该各有特色。跨学科交叉综合建构能力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重要的创新。正因如此,大学要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建构新质教育。数智时代,传统的教育形态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的大学,要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学、疑、问、答人机互动和循环递进的大语言模型,把学生从模式化、标准化、灌输式的被动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交互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物理空间,超越离散知识点,摆脱单一思维模式和思维系统,建构以最强原则性和最大灵活性培养人才,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推动创新的知识网络联合体,实现数智时代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提升生存素质。大学要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多种“接口”。因此要塑造学生生存技能不断迭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跨界发展能力。大学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瞻性判断,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系统建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迭代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在新的时代,提出问题比背诵知识更重要,综合素质比单一专业更重要,解决难题比简单服从更重要,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比静态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人的认知能力与人工智能要实现共同进化。

  实现终身学习。“投资于人”,重点在于投资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大学将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权利。要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数智化学习课程和学习工具,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让终身学习契合产业升级的脉搏,让高等教育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丰盈。终身学习不仅是传递知识、提升技能的工具,更是重构代际秩序、激活社会智慧、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基于数智技术的全民终身高等教育应该是新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开启高等教育伴随一个人全部职业生涯乃至全部人生历程的新征程,让学习和培训既成为从业者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过程,也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3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