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校社之间的合作更容易被忽视。如何发挥学校的教育专业性与权威性,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与社区的融合,提升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值得关注和重视。
社区指导面临专业性与可持续性的挑战
当前,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面临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并精准施策。其一,服务供给存在盲目性。社区提供的指导常不能满足家庭的真实需求,如不少家庭都存在隔代教养问题,但社区在这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还供给不足。“供非所求”现象导致资源浪费与服务低效,根源在于需求挖掘机制的缺失。其二,服务体系碎片化。社区的指导活动(如讲座、咨询等)往往缺乏系统规划和全程指导。如幼小衔接期与青春期等关键节点的指导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削弱了服务的连贯性与影响力。其三,资源保障脆弱。社区普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及适宜场所,难以支撑常态化、高质量服务。志愿者流动性大、专家资源稀缺等问题,严重制约服务的专业度与可持续性。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亟须依靠专业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来破解上述困境,实现由“无序供给”向“需求导向”的转变。
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具有天然优势
学校凭借其独特属性,在引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一是教育专业性筑就信任基石。学校教师在教育一线,更了解教育规律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其权威性与专业性易获得家长的认同。例如,教师能依据认知发展理论,为家长解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与有效沟通策略,专业性往往胜过一般社区工作者。
二是学情把握精准锚定实际需求。学校通过日常教学、作业反馈、师生互动及规范化的心理筛查、体质监测等,可以持续积累全面、动态的学生发展数据。对学生体质下滑、社交焦虑或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的敏锐洞察,使学校能精准定位家庭教育中的共性痛点与个性难点。
三是资源富集构建服务支撑。学校拥有包括优秀教师、心理辅导员、专业教材、图书馆、信息平台等在内的丰富资源。学校作为教育枢纽,还能有效链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专家学者及优质社会资源,为构建强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坚实后盾。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校可以成为驱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
校社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有效
基于自身优势,学校完全可以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加强与社区合作,帮助社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
一是全面了解学生需求,定好家庭教育指导“圆点”。学校可以依托常态化、多维度的学情监测体系(如体质健康档案、心理健康评估、学业表现分析等),建立学生成长和发展档案。并通过这些数据寻找到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比如“小胖墩”激增、近视低龄化、隔代教养等。还可通过家长问卷、访谈、家校联席会等途径,精准了解学生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困惑,确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圆点”。在此基础上与社区联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避免社区服务中的盲目性。
二是主动深入对接社区,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半径”。学校可以主动携手社区,共建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轴的指导框架,系统设计涵盖健康生活、情绪管理、品德塑造、生涯启蒙等模块的进阶式课程体系。通过建立“校社联动工作组”、签订共育协议、共享信息平台等方式,打通学段壁垒,实现幼儿园至中学各阶段内容的全程指导与无缝衔接。例如,小学侧重习惯养成与亲子陪伴,初中强化青春期沟通与学业规划等,形成层次清晰、内容连贯的指导“半径”,使社区碎片化服务转变为体系化支持,达成协同共振的效果。
三是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实效。学校应着力提升资源供给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与社区资源的共享与融合。如组建由骨干教师、心理专家、优秀家长构成的导师队伍,与社区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丰富的物理空间资源,为社区亲子活动等提供场所。学校在开展相关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活动中,也可以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参与。通过师资、场地、活动的多层次共享,学校能极大充盈社区资源供给,帮助提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度与深度。
通过精准定位学生与家庭需求、资源共享与深度对接,学校能够有效激活社区力量,共同构建目标清晰、体系完备、支撑有力的家庭教育指导新生态。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深化校社融合机制,探索数字化平台支撑下的精准服务模式,持续扩大学校优质资源的辐射半径,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织就坚实有力的支持网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小学)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