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会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边界
近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海底捞火锅店小便事件作出一审判决,两名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父母需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方各类损失共计220万元。事件源于今年3月,一段“两名少年向火锅里小便”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舆论哗然。随后,两名当事人被行政拘留。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两名少年荒唐行为的惩戒,更是对家庭教育缺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敲响的警钟。
树人如树木,需要花费时日,更需要及时教导和规正。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常有“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懂得道理。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观念显然已不合时宜。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旦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偏离轨道。青少年正处于建立自我角色认知的心理冲突期,行为容易冲动,并缺乏后果预判能力,此时更需要父母和教师从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与边界感。若父母在这一阶段教育缺席或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孩子很容易在是非观、价值观上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既不能教育缺席又要注重科学育儿。
科学育儿,既要讲方法更要用心,不能凭经验,更不能想当然。首先,父母应当把握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幼儿,应注重行为示范和规矩的养成;对于逐渐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青少年,则应注重合理引导与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其次,教育要“走心”。简单一句“不要这样做”远远不够,应让孩子从内心认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如餐间、睡前、周末闲暇等,与孩子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与思想动态。同时,家长应主动与教师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策略,形成教育合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
家庭教育要以德为本,要重视孩子品行和人格的培养。要教会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边界。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社会交往的基石。还要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敬畏法律,告诉他们哪些行为不仅是“不对”的,更是“违法”的。比如尊重他人的财产、身体、名誉权等基本的法律常识,可以在家庭对话中对孩子进行普及教育。此次“小便门”事件中,两名少年显然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也未意识到其恶作剧行为对商家造成的巨大伤害。如果他们能早一点儿懂法知法,或许可以避免这样的严重后果。
法院要求行为失当少年及其家庭赔偿220万元的判决,对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和提醒。家庭的溺爱、孩子规则意识的缺乏和对法律的无知,都是造成这一事件的根源。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旦错过关键的教育期,后续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更可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尽到教育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有责任感的公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