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苏东台特校推行“微家访、微课堂、微视频”

微创新激发出协同大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27 作者:朱斌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特殊教育领域,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如同鸟儿的双翼,缺一不可。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东台特校”)在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等特殊儿童的教育实践中,创新推出“微家访、微课堂、微视频”的“三微一体”家校协同模式,并针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无力、配合脱节等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让教育、指导和支持从校园延伸到家庭,构建起温暖而有力的育人共同体。

  微家访:

  用碎片时间搭起心灵桥梁

  “小宇妈妈,今天孩子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声音有点儿小,但进步特别大!您在家可以多鼓励他表达。”每天上学、放学时段,东台特校的教师们总会利用校门口与家长短暂相遇的时间,对家长进行“微家访”。

  不同于传统家访的定时定点,“微家访”以见缝插针的灵活方式,将家校沟通融入日常。教师们带着“观察笔记”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情绪变化、课堂表现、技能掌握情况,同时细心询问孩子在家的饮食、睡眠、行为习惯。针对孤独症学生的刻板行为,教师会通过示范和交流教给家长具体方法;面对家长的焦虑情绪,教师会分享类似情况学生的康复案例,缓解其心理压力。

  “以前总觉得老师忙,不好意思多问,现在每天接孩子时都能和老师聊几句,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孤独症学生家长的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这种“短平快”的沟通,让家校双方实时交流和掌握孩子动态,有效增进了教育的一致性。

  微课堂:

  让家长成为“临时教师”

  “今天我们请小浩妈妈来教大家叠衣服,她可是家务能手哦!”在东台特校的家长“微课堂”上,一位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家长正带着孩子们练习折叠衣服,从“铺平衣角”到“对齐领口”,每个步骤都耐心示范。这是学校结合“生活适应”主题单元设计的活动。

  特殊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生活技能的习得。东台特校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担任“临时教师”:开早餐店的家长教孩子认识食材、使用厨具,做理发师的家长带着孩子学习整理仪表,当护士的家长讲解“洗手七步法”等卫生保健知识……这些贴近生活的“微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也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潜力。

  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了他们的教育信心,也让亲子关系在互动中悄然升温。

  微视频:

  让假期教育“不断档”

  “放假前担心孩子把学的东西忘了,现在有老师发的视频,跟着练习就行,太方便了!”暑假期间,东台特校的班级微信群里格外热闹:教师们根据主题单元内容,录制了一系列居家训练微视频——从剥鸡蛋、整理书包等生活技能,到认识颜色、简单计数等认知训练,每个视频时长约3—5分钟,步骤清晰、操作简单。

  家长们每天带着孩子练习完后,会拍下小视频发到群里,教师则逐一点评和指导:“小明握勺子的姿势进步了,下次可以试着自己盛饭”“小花今天认识了3种蔬菜,真棒!明天我们学习认识水果哦”……“教师录课—家长带练—视频反馈”的闭环模式,解决了特殊儿童假期教育容易“断档”的问题。

  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教师们还会在视频中加入儿歌或动画片段,让训练变得更有趣。

  “三微一体”模式实施以来,东台特校的家校协同呈现出全新气象: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知从“学校全包”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从单向告知升级为双向赋能,特殊儿童的成长从校园单一场景扩展到家校无缝衔接。

  调查数据显示,东台特校孤独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达标率较去年提升了23%,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这种家校互信、彼此支持的良好生态,让特殊儿童在更包容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文中人物为化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促进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教育中家校协同策略的实践探究”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