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教科院以科研创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激荡智库力量 答好时代考卷

发布时间:2025-10-28 作者:本报记者 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繁忙的北三环路边,有一座古朴的五层小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就坐落于此。

  与门前的车水马龙相比,小院的时间拥有另一种“标尺”——不是被车速衡量,而是在思想与文字的往来间流淌。“十四五”期间,就是在这里,接连产出重大教育科研成果,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国教科院正锚定打造教育科研创新高地,服务国家教育决策高地、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高地目标,充分发挥全国教育科研战线排头兵作用,在努力建设国家高端教育智库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固本强基:以科研创新推动教育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十四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方向。

  时代命题在召唤,教育战线在行动。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理化体系化研究,积极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为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重要任务。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中国教科院成立“新时代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理化体系化研究,积极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协同战线推进中国教育学建设方案,完成相关书籍的摘编、汇编、落实情况和研究概论等。

  “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教育战线高举的旗帜。中国教科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和策源地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任务中彰显担当。

  以数字教育为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国教科院积极开展前沿研究,为我国把握数字教育发展主动权提供了前瞻性思考和路径参考。

  2024年1月31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教科院正式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这份由中国教育科研机构发布的指数和报告,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的行业实践提供权威指引,赢得与会嘉宾的普遍赞誉。

  “国内外的很多参会嘉宾都向我们表示祝贺,对中国数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吝赞叹,更认可指数和报告所提倡的互鉴标准。很多人表达下一步的合作意向。”回想起当时的热烈场景,中国教科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副所长祝新宇记忆犹新。

  不仅如此,《教育专用大模型研究报告》也同步推进。“作为国内首份教育大模型研究报告,报告对模型架构、应用场景等进行初步探索,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提供支撑。”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说。

  勇立时代潮头,开拓学术疆域。

  据统计,五年间,中国教科院获得竞争性项目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2021—2024年,发表论文1753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套);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颁发的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27项……各类科研成果实现量质齐升,整体科研发展势头强劲向好。

  咨政为民:以高效科研服务国计民生

  做研究工作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中国教科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教育决策作为立院之本、强院之基,努力成为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用的这一数据引人注目。

  消息传来,中国教科院的干部职工深感振奋。为了开展好这项研究,面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横跨10多年的庞大数据,课题组扎实研究文献,开了数不清的研讨会,仅为确定模型算法的最优方案,就进行了数十次模拟测算,最终构建起涵盖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4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可量化、可比较、可追踪的决策依据。

  得知研究成果获得认可,大家眼眶都湿润了。课题组负责人马晓强说:“那段日子大家奋战下去的动力,来自那份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坚实支撑的初心。”课题组成员车明佳说:“那些与数据‘搏斗’的日夜,每一次的严谨与坚持,都是值得的。”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相继出台。这些重要文件背后,同样有中国教科院干部职工的全程参与付出,仅形成的调研材料就有300余万字,核心内容研制与战略支点研究的底稿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

  “十四五”期间,通过《科研与决策》《成果要报》等服务决策平台,中国教科院搭建起连接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高速路”。2021—2024年,全院完成决策服务项目423项,不少成果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或采纳。

  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是国家高端智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直接的体现;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工作政策,惠及广大师生。

  与此同时,中国教科院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在教育一线的示范应用。

  围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国教科院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聚合10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解决科学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学科专业性不足、区域不平衡以及学生个性化探究缺失等痛点、堵点。

  “项目已覆盖全国126个区县和45个科学教育示范区,展现了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课堂’的强大生命力。”中国教科院教育实验协作处处长李永明说。

  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中国教科院的科研成果示范应用,正在持续赋能各地教育改革发展。

  开放协同:以系统思维汇聚发展合力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

  “十四五”期间,中国教科院对内凝聚战线力量,对外拓展国际合作,不断塑造教育科研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战线协同,激发系统活力——

  中国教科院坚持全国教育科研战线“一盘棋”,积极发挥统筹规划、议题设置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制度平台汇聚发展合力,以学术品牌凝聚发展共识,以交流合作繁荣教育科学。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次单列“中国教育学”建设方向,引导全国顶尖学者共同攻坚,立项205项,形成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强大合力。

  引导区域发展,打造教改样板——

  中国教科院围绕“强国建设、区域何为”,提炼总结教育强国实验区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案例。积极引导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参与组织区域教育创新案例评选。搭建全国教育教学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举办中国教科院实验区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和书记校长办学思想与实践创新交流活动。

  拓展国际视野,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教科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日益深化,深度参与《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编写。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对话品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教育研究网络,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落到实处。推出《教育研究》英文版,发布《国际基础教育创新趋势报告2024》《职业教育国际创新趋势2025》等多份报告,世界教育治理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愈加响亮。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面向国家‘十五五’发展前景和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按照‘三高地一排头兵’的定位和要求,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教育智库,谱写崭新华章。”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