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边界
近日,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领域的重要荣誉——伯杰氏奖在第六届伯杰氏国际系统微生物学研讨会上正式颁奖,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文均因其在细菌分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2025年度伯杰氏奖,成为中国微生物学家在该奖项中的首次突破。
李文均长期致力于各种极端或特殊生态环境微生物资源挖掘、系统分类及生态功能研究。据了解,李文均在微生物系统分类学领域取得了系统性与开创性成果,主导发现并命名了4个细菌/古菌新门、5个新纲、24个新目、40余个新科、115个新属及超过680个新种,极大拓展了微生物多样性认知体系。
伯杰氏奖由伯杰氏手册基金会设立,旨在表彰全球在原核生物分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李文均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微生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获得国际微生物学界的高度认可。
我国科学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留下了又一个闪亮的中国足迹。
突破瓶颈
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研究员团队联合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阻变存储器的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首次实现了在精度上可与数字计算媲美的模拟计算系统。
该芯片在求解大规模MIMO信号检测等关键科学问题时,计算吞吐量与能效较当前顶级数字处理器(GPU)提升百倍至千倍。
模拟计算机在计算机发展早期曾被广泛应用,但随着计算任务日益复杂,其精度瓶颈凸显,逐渐被数字计算取代。孙仲指出,此次研究的核心正是要解决模拟计算“算不准”这一痛点。
关于应用前景,孙仲认为,模拟计算在未来AI领域的定位是强大的补充,最有可能快速落地的场景是计算智能领域,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
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个“不可能”变为“一定能”,都会让我们自立自强、穿越风雨的信念更加坚定!
航天力量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斩获一金一银。
备赛期间,团队正处于两颗在研卫星的密集攻关阶段。他们高效率地采用“双线并行”的工作模式,每周的卫星研制例会同时成为两个竞赛项目的技术讨论会。成员们白天在实验室调试卫星单机开展桌面联试,晚上则集中研讨竞赛方案的技术路线。
那段时间,他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地面站,这种极限的压力却意外催生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团队成员黄家和在研制卫星信息处理模块时发现的架构瓶颈直接催生了“灵聚星元”项目采用的“软硬解耦+资源池化”方案,而在竞赛中打磨的智能集成理念又反哺了在研卫星的系统设计。
在真实的工程挑战中成长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者,中国青年好样的!
(本期点评 张赟芳)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