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微证书创新全球终身学习形态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柯乐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微证书作为能力导向、开放灵活的学习成果认证方式,在为个体应对技能短缺危机和提供终身学习路径方面发挥重要潜能,正成为全球教育创新和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呈现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的实践案例,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数字化时代,微证书正在迸发出新的价值。当前,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全球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能重构。技术迭代导致技能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传统学位教育难以完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碎片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和“即学即用”、按需“充电”的职场需求。

  国际劳工组织2025年4月1日发布的《服务青年与工作的微证书》报告指出,随着职业市场的快速变化,终身学习日益重要,传统教育系统可以通过替代性学习机会加以补充,包括授予微证书的短期课程,这类课程能够满足求职者和组织对技能认证的需求和期望。与学位证书等“大证书”相反,微证书以其开放灵活、精准赋能、即时验证以及模块化、低成本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全球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展现出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

  1

  顶层战略设计

  构建微证书发展生态

  一些国家政府或机构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完善政策体系,为微证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欧盟从顶层设计出发,致力于为整个欧洲地区构建一个统一、互联的微证书生态系统,先后发布了《欧洲微证书方法》、《微证书和博洛尼亚关键承诺》、《关于终身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欧洲微型证书方法的建议》等政策文件,并将微证书纳入“伊拉斯谟+”项目,对接“博洛尼亚进程”,并融入“开放教育护照”计划,大大推动了微证书在欧洲范围内的实施贯通。同样,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组2024年发布了《在线微证书工具包》,旨在为APEC经济体制定微证书项目提供政策导向。

  在国家层面,澳大利亚从2019年修订国家资历框架,到2022年发布《国家微证书框架》,再到2023年开展“高等教育微证书试点”,短短几年完成微证书纳入、规范到可持续发展的全链条建设。同样,马来西亚资格鉴定机构自2019年起也持续完善微证书政策体系,先后发布《微证书指导原则》、《良好实践指南:微证书》以及针对独立型微证书质量验证和先前学习经验认证的专项指南,明确微证书的功能定位、质量标准和认证规则。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强力引导,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微证书质量保障生态。

  2

  资历框架衔接

  将微证书融入教育体系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指出,将微证书纳入国家资历框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对课程实施模块化设计,二是建立针对非正规或非正式学习成果的验证机制。

  目前,欧盟、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均以现有国家资历框架为基础推动微证书发展,重点开发可积累学分的微证书。欧盟通过引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将微证书与欧盟资历框架等级挂钩,使非正规学习能够与正规教育体系等值对应。爱尔兰政府将微证书嵌入国家资历框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资历框架的国家之一,该国根据国家资历框架对进入市场运行的微证书在学习成果、成就证明、学习量、学习深度、流通和认可、质量保障六个方面都明确了最低标准。马来西亚在资历框架衔接方面注重非正规学习认可的可操作性,2023年推出微证书先前学习经验认证制度,允许通过微证书积累50%毕业学分且符合年龄要求的学习者申请高校入学资格。这一机制打破了学习时空的界限,激发了学习者通过微证书持续学习的动力。

  此外,在加拿大等没有建立统一国家资历框架的国家,微证书通常被用作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学习成果证明,其与正规教育的衔接并非依靠学分等值转换,而是依托第三方认可。这些证书主要用于证明学习者掌握了特定技能,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回应,与正规教育是一种功能互补的关系。

  3

  高校先行示范

  推动微证书模式创新

  当前,一些国家的高校通过设计模块化学习单元和提供远程课程,创新微证书课程开发和提供模式。

  高校作为微证书课程开发者,主要是对传统学位课程进行模块化。马来西亚宏愿开放大学是马来西亚最早系统实践微证书的机构之一,它将现有传统学位课程拆分成多个、可独立认证的微证书课程,学习者在积累微证书的过程中,有着“多个出口”的选择,既可以通过完成短期学习目标,获得阶段性的证明,也可以继续深造,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证明。

  高校作为远程课程提供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扩大微证书覆盖面。其一,与主流在线平台合作推出微证书课程。近年来各大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微证书数量持续增加,除edX、Coursera、Udacity外,亚马逊、脸书等新兴平台也纷纷加入。其二,一些国家自己建立全国通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如澳大利亚教育部推出了“微学分搜索者”平台,芬兰通过创建“Digivisio2030项目”整合38所公立高校的微证书资源,实现微证书课程的共享。

  4

  行业企业协同

  促进微证书供需对接

  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确保微证书相关性、可信度和价值的关键。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近期在《优质就业,卓越培训:昆士兰技能战略2024—2028年》政策指导下,提出支持行业和企业开发针对特定技能短缺的微证书课程。

  在推进行业协同方面,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一大亮点是行业企业的高度参与,如行业技能委员会依据行业标准和认证课程主导培训包开发,以实现课程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此外,爱尔兰2021年启动的微证书国家级项目,由爱尔兰大学协会牵头,联合7所公立大学,共同开发如质量保证、学分体系和品牌标识的微证书标准框架。

  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多数国家都将微证书类型进行了划分。马来西亚将高等教育微证书分为拆分型和独立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深度参与的微证书,后者则主要由行业机构主导,针对新兴行业或短期技能缺口设计。另外一些国家的微证书体系呈现出市场驱动特征,企业在职业类微证书的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职业类微证书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员工的数字技能,也有助于招揽拥有企业技能微证书的潜在员工。

  5

  数字凭证赋能

  保障微证书可信流通

  微证书的规模发展还需要技术赋能,以保障自身的可信流通和有效管理。数字凭证和区块链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微证书的可验证、防篡改和便携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方面,建立数字凭证基础设施。通过微证书课程获得的技能,要实现“技能货币化”,就需要一个高效、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让学习者、雇主、教育机构和其他授权单位能够进行微证书载体的上传和存储。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合作推出了官方数字凭证平台“我的电子学历”。目前,该国已有1/3的公立大学依托该平台进行微证书的颁发、存储和验证。

  另一方面,应用微证书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微证书的可信存证、叠加转换和流通提供了质量保障。其中,加拿大有关微证书的技术实现方式较为成熟,高校普遍采用数字徽章作为微证书载体,徽章内嵌元数据,包含获得者信息、颁发机构、能力标准、学习证据链接等信息,并基于区块链技术,确保证书内容可追溯且安全可信。

  微证书开拓了全球终身学习新路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产品,而是深度融入现有教育体系的一套微认证系统,需要在国家框架、学分贯通、质量保障、数字基建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政府、院校、企业形成合力,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