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急需大量数字化人才,其中,数字化管理人才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其培养迫在眉睫。在新商科建设的时代框架下,合格的数字化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对先进数字技术的认知基础,熟练掌握各类数据技术和数字化分析工具的应用技能,更要树立防范数字化负面效应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知能力,最终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高素质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环境。202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从实践载体建设层面明确指出,“着力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建设”,“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为产教融合新形态、区域发展新机制”。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这些政策文件形成了“技术赋能+载体支撑”的协同发力格局,为高等教育对接产业需求指明了方向,为高素质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高校产教融合深度直接影响着产业链升级的效能,影响到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协同缺乏高层次数字化实践场景、产教协同机制未发挥应有作用导致课程体系滞后、“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数字化管理类成果转化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等,是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需突破的瓶颈。为此,高校要在内部管理层面进行革新,构建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全生态”模式,重构产教融合育人生态。
在制度设计上,建立价值共创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技术入股+收益分成”模式,高校教师通过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或联合实验室负责人,实质性参与产品迭代和商业决策,形成既是企业“外脑”又是“内部人”的双重角色。
在价值标准上,建立学术贡献与产业效益双轨并行的评价机制。一方面,继续认可高水平论文、纵向课题等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将教师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管理系统专利及转化收益等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核心指标,建立学术贡献与产业效益双轨评价体系,引导、督促教师主动对接企业真实场景。
在团队培育上,建立双导师培养机制。由企业技术专家与高校教师联合指导,确保团队既掌握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又能精准把握产业需求,为企业数智运营、智能风控等方向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持,最终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
构建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全生态”模式切实发挥育人效能,需要高校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共同为育人发力。
宏观层面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机制。这一协同机制表现在,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行业协会制定数字化能力标准、高校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企业开放真实业务场景,四者协调一致,形成长效合作生态。例如,政府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动态展示行业、企业数字化管理需求和趋势,及时传递给教育端,供高校团队“揭榜挂帅”对接合作。与此同时,政府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发展基金,对校企共建的数字孪生实验室给予一定比例配套资金支持。
行业协会联合企业开发数字运营师、商务决策分析师等认证体系,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同步。此外,行业协会需牵头制定类似“数字化实训数据分级”使用标准,将企业数据分为公开级、脱敏级和核心级三类,实施分类管理,并配套建立数据使用追责倒查机制,在保障企业商业机密的同时,又确保教学获得真实场景。
中观层面打造高质量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校企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闭环。企业通过开放商业智能系统等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真实业务环境下的项目实训,如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设计或数据分析实战。高校根据实训反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引入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模块,解决产教协同机制失效导致的课程体系滞后问题。同时,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联合开发实训“工单”,将实际业务案例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任务,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又为教师提供产业前沿经验,弥补“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缺失。
针对企业核心数据保密需求,实训基地应建立“数据脱敏处理+数字沙盘模拟”的双重保障机制。一方面,企业可提供经专业脱敏处理的真实业务数据集,如隐去客户信息的销售数据、参数模糊化的决策模型,既保护商业机密又保留数据特征;另一方面,联合开发行业级数字沙盘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企业决策场景,如供应链智能调度沙盘、零售业用户画像建模沙盘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数据采集到决策输出的全流程训练,既规避数据泄露风险,又实现真实业务场景的高还原度。
微观层面企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真实企业项目驱动的教学“工单”模式。以真实企业需求为导向,将业务流程拆解为可落地的教学任务。例如,将行业认证直接嵌入学业考核认证,把实验室变成模拟公司的“工作室模式”,与企业共建深度决策场景的“案例库模式”,或是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竞赛驱动模式”等。学生分组承接企业数据治理、智能决策系统优化等实际项目,在完成工单过程中掌握数字化工具应用和业务逻辑;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保项目成果兼具教学价值与产业实用性。
在课堂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对接的“五步微循环”培养模式。“五步微循环”包括:产业需求对接教学重难点分析、企业项目对接教学内容、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产品标准对接教学评价和学生成长对接教学评价。从“真需求、真问题、真产出、真市场、真本领”中体现课堂教学环节的产教“真融合”。这“五步微循环”既可以做一门课或者项目的大循环,也可以做一个课程单元或者一次小课的小循环,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每个环节的时长和具体过程,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企业—产业”的全对接和真融合。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