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郝文涛 汪宗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求是》杂志2025年第15期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破解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迫切需要,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然选择。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球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兴衰。从人与地球环境关系的视角看,人类文明经历了人对自然单向依赖的原始文明、人对自然初步开发利用的农业文明、人对自然征服掠夺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敬畏自然,屈服于自然的神奇威力,依赖自然界,对地球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在农业文明社会,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类开始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增强了人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力量,使地球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由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引领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类需要,另一方面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后,人类开始反思,能否探索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旨,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出发,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精辟阐述和重要宣示,体现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历史担当。

  破解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在利益的驱使和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人类无穷无尽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毫无节制地向大地倾倒垃圾,引发了广泛的、深远的、持久的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破解生态环境危机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从大自然本身出发,确保自然界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从人类自身出发,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科学理念,要求改变针对单一生态要素的保护模式,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把握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作用机制,对各类生态要素开展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一体化保护。人与自然共存于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应当清晰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角色,改变企图做“大自然征服者”的错误思想,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这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生存福祉,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从国内来看,生态环境问题既影响生产发展,又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一头连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质量。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干净水、新鲜空气、洁净食品、宜居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转变象征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在寻找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生活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人民群众方能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从国际来看,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生存资源的争夺、生态移民的冲突、经济利益的斗争等频发。因此,地球生态环境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全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启示我们,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进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汪宗田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