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长期规划擘画发展蓝图的重要抓手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代玉启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治国理政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国家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为做好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的五年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指导性纲领。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国共产党以中长期规划指导发展的治国方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保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问题,旨在更好地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1

  我国中长期规划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严峻国际环境和工业化迫切需求之下,党中央借鉴苏联经验,以“边建设,边编制”的智慧,拉开首个五年计划的大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导,以156个重点项目为基础,在钢铁、机械、能源等领域勾勒出工业蓝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出解放牌卡车,鞍钢工人炼出中国第一批不锈钢……“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在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党中央通过改革,对中长期规划加以完善,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六五”计划(1981—1985年)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内容日益充实;“九五”计划(1996—2000年)提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计划(2001—2005年)布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向预测性、指导性规划的转变。

  从2006年“十一五”时期开始,五年“计划”改称五年“规划”,更加突出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以科技创新为引擎,C919客机翱翔天际、新能源车产销领跑全球……中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疾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规划”是接续奋斗的历史坐标。70余年来,我国中长期规划以科学的战略引领和务实的实施路径,引领中国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一个五年规划既是对前一阶段发展成果的巩固提升,又为更宏伟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由此构建起环环相扣、梯次推进的规划体系,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又为应对时代变局提供了灵活调整空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把“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落实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2

  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的重要遵循

  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治国理政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国家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以历史纵深把握时代脉搏、以国际视野锚定发展方位、以系统施策攻克现实挑战,积累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为做好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规划得以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的根本保证。从战略谋划到实践推进,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中长期规划一以贯之、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中长期规划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和发展活力。这种自上而下、高效协同的制度优势,确保规划执行不偏向、不走样,为“一张蓝图绘到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人民立场是规划编制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中长期规划始终以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为根本宗旨,致力于持续回应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解决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到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民生诉求的迭代升级是制定规划方向的核心牵引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纵观我国中长期规划,民生类指标占比持续提升,利民政策密集出台,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为中长期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着中长期规划准确反映民意、广泛汇聚民智、有效凝聚民心,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筑牢了坚实根基,推动社会发展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是规划编制实施的鲜明特色。我国中长期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蕴含着党中央“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的治国理政之道。我国中长期规划始终秉持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以“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智慧,既着眼当下又谋划长远,以钉钉子精神确保蓝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长期规划通过科学布局各领域、各区域发展重点,统筹发展与安全、改革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等多重目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长期规划编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战略定力与政策创新相统一、目标引领与问题破解相协调,既锚定全局的长远发展,又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

  编好用好“十五五”规划纲要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等,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十五五”发展施工图、路线图,以长远眼光谋篇布局,以务实精神夯实基础,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砥砺前行。

  锚定问题导向。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国际规则重塑等重要挑战。在动能转换方面,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我们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结构优化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区域层面表现突出。县域经济活力偏弱、城乡发展失衡等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在国际竞争方面,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构建与中国经济体量相适配的规则话语权愈发迫切。“十五五”时期,我们应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精准调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坚持问计于民。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建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要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向下扎根,依托蹲点调研精准捕捉治理末梢痛点,使规划充盈“泥土味”;另一方面,向上攀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强化实施保障。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建议》提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动力激活上,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在政府治理上,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区域发展上,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培育县域发展样板。在民生保障上,要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痛点,让发展成果普惠全民。在安全防线构建上,要完善风险管理,筑牢安全屏障,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