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外专家共话数字时代的教育——

AI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11-06 作者:本报记者 韩晓萌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机器人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转身,下蹲,再猛然跃起,踢出一个侧踢……一连串的漂亮动作,激起观众的阵阵掌声。在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现场,宇树科技带来的人形机器人模仿起武学大师李小龙的招牌动作,展示了一套中国功夫,让大家看到了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社会生产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被改变,教育也不例外。在这场汇聚中外专家的教育盛会上,如何看待和运用AI(人工智能),成为中外教育工作者关心和讨论的重要话题。

  AI广泛应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的未来,我们所有人都在见证这场变革。”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L·韦尔奇说。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样态,这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股浪潮。

  在海外,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组建了人工智能工作组,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学发展。校长戴蒙·萨雷萨说,AI正在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这一趋势不可阻挡。奥克兰理工大学将AI纳入课程设置,尤其关注如何使教学者有能力去教学生掌握最新的AI技术,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在中国,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AI已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要素和全过程。AI助学、助教、助管、助研、助评的生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支持。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校长胡安·曼努埃尔·科尔查多特别关注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发展,认为该模型使用更少的硬件、更低的成本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实现了人工智能从昂贵庞大系统到轻量级小系统的转变。他说:“AI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学生不应该害怕创造性地使用AI,而是要学会与AI沟通,顺畅地使用每一种新工具。我们的教育要为此做好准备。”

  教育要赋能学生终身学习

  “当我们讨论数字世界时,我们讨论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人类学习认知和成长方式的深刻重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鲁新表示,人类已经置身于一个由代码、算法和数据构成的世界,教育的使命不是让学生顺应技术的逻辑,而是帮助他们保持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美国马凯特大学副校长布莱恩·特罗耶看来,AI时代优秀人才的特征有三点:一是能够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二是能够理解AI只是能力增强工具而不是能力本身;三是能够掌握元学习能力,即在动态环境中学习的能力。当下,传统的、常规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大学最重要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保持终身学习,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站稳脚跟。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十分强调这一点。他说:“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正在急剧缩短,一年前的前沿技术在今天可能已经过时,个人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取决于当前掌握了什么,而取决于有多强的能力去学习并掌握未来的新知识。这种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确保我们在智能化浪潮中始终保持领先和不被淘汰的根本保证。”

  警惕AI带来的“眼睛学会”和“大脑空心”

  AI好用,但不可过度使用。许多中外教育专家对于AI应用的负面风险表示担忧。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致理书院副院长马昱春发现了一个现象:近年来,随着AI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越来越高,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露馅儿”了。这是因为学生总是利用AI工具来学习,眼睛看会了,脑子却“空心化”了,他们“看到”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也提不出问题。“很多时候AI会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缺少对基本习题的重复性训练,也就削弱了知识泛化的能力,做不到举一反三。”马昱春说:“同时,把什么任务都交给AI,也就削弱了学生自身的成就感,如果AI无所不能,那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哪里?”由此,她建议批判性地看待和使用AI,更多发挥AI作为教师助手的作用,尤其要警惕低年龄段学生对AI的过度使用,重点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呵护人类的好奇心。

  这一观点得到了认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石岩介绍,他们曾经向学生提出“最希望AI帮助自己做什么”的问题,收集到约1.5万条留言。让老师们惊喜的是,学生并不简单依赖AI,而是希望老师教会他们“怎样合理使用AI而不过度依赖”、“如何正确指导AI得出正确的答案”、“如何让AI根据自身学习弱点来出题并生成学习计划”。“AI是工具,也是伙伴,但最终还是由学生来使用,我们需要真正创建一个促进智慧生成的教育生态。”石岩说。

  携手让数字文明成果惠及每一位学习者

  不同国家在运用AI赋能教育方面有着不一样的路径和经验,但总体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教育更具质量、包容性和创造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需要加强对话合作,通过政策创新和资源共享,携手建设更加开放、可持续的教育数字化生态。

  澳大利亚大学协会主席、格里菲斯大学校长卡罗琳·埃文斯曾探访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目睹那里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收获良多。她说:“通过联合创新,可以催生令人振奋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携手合作,我们才能共同为全人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的篮子加上我的篮子,大家才能共同繁荣”——这句新西兰毛利人谚语启示全球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通过坚实的合作推动AI时代教育的共同发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认为,加强教育合作不仅是各国各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鸿沟、发展失衡等共同难题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治理优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6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