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探索实践表明,单一主体的干预难以应对学生的复杂心理问题,需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医疗保障”的“四位一体”闭环机制,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的儿童心理健康防护网络。
教育部近日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阶段性特征与突出性问题,从考试升学压力、网络使用、特殊群体关怀等十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学校是落实“十条措施”的核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阵地,肩负着健康育人的主体责任。首先,要促进课程与实践融合,夯实学生心理韧性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实践场景,适时开展抗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及生命教育等,增强学生情绪调适能力。此外,学校还应严格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以运动释放压力。其次,要推动监测预警系统化,实现及时精准干预。每学期开展抽样检测,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在具体实践中,可完善校内“班级心理委员—年级心理小组—校级心育中心”三级防护网络,通过朋辈互助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实现早期问题识别与人文关怀。再其次,着力推动师资专业化,提升全员育心能力。学校应逐步配齐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校医及保健教师,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接力式干预机制。近年来,重庆市开展了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建设A、B、C证三级轮训,部分区县还积累了整校推进心理培训的实践经验。
家庭是落实“十条措施”的关键。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一是要善于普及科学育儿理念,缓解教育焦虑。可通过家长学校、线上讲座等形式,普及科学作息与亲子沟通技巧;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帮助家长理解学生心理问题机制,减少“病耻感”与治疗焦虑。二是要注重家校信息共享,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教联体”平台,学校可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疑难问题整理单”并结合“体验父母职业”活动,增进亲子理解。同时,引导家长配合学校落实“无作业日”“睡眠管理”等政策,避免家庭成为学业压力的“第二战场”。三是要严抓特殊群体“一生一策”,强化精准关怀。要提高接触密度和质量,针对特殊群体学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访,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城乡寄宿制学校应持续改善生活条件,针对生活教师加强关爱服务培训,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情感与安全双重保障。
社会是落实“十条措施”的重点。社会是儿童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但长期以来,村组社区等中观环境一直是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弱项所在。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建设社区平台,填补服务空白。当下,各地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建“半小时心理服务圈”,还可整合妇联、医院、社会团体资源成立青少年心理康复中心,帮助家庭及青少年识别早期心理异常,也可为休学学生提供康复支持。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减少心理问题污名化。宣传、网信部门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抵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的内容;还应通过媒体宣传成功干预案例,改变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偏见,鼓励学生主动求助、悦纳自我。
医疗是落实“十条措施”的底线。过去,就心理健康诊疗而言,人们谈“医”色变,未来心理健康教育需着力补上这重要一课。一是可推广定点诊疗服务:各地可按照地理区划或常住人口,每个区域至少设立一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心理就诊服务,优先为学校转诊学生提供诊疗,畅通高危患者24小时接诊与住院绿色通道。二是推动医校信息联动,实现无缝对接:医疗机构在接诊中发现高危学生时,需及时向教育部门通报;“心理关爱热线”接到学生求助后,经同意推送信息至学校,协同开展应急干预。三是应着力完善康复支持体系,助力重返校园:针对休学学生,医疗、教育、社区需联合制订复学计划,提供阶段性心理治疗与社会功能恢复训练,帮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环境中逐步适应,降低复学失败风险。
构建、完善校家社医这样一个“同心圆”,核心是制度保障、人文关怀与技术赋能的协同运行,需要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7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