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山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显成效——

跨“粤”山海植杏林

发布时间:2025-11-08 作者: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蒋颖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一场特殊的手术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进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系肿瘤专科主任董文仔细观察病灶,操控手术机器人切除病灶部位,喀地一院泌尿外科团队密切配合辅助。这是喀什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这例手术不仅帮患者重获健康,还助推喀地一院机器人诊疗技术迈上新台阶。而在10多年前,喀地一院年转诊率很高,综合实力在新疆地州级医院中排名靠后。

  得益于中山大学10多年的“组团式”医疗援疆,喀地一院精准打出“强医疗、稳教学、做科研、精管理”的组合拳,综合实力跃居全疆第三,在新疆地州级医院排名第一,越来越多的复杂病症在当地就可诊治。这背后是中山大学依托全面的医学教育体系和附属医院的良好条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服务国家战略、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

  “输血”与“造血”双轮驱动

  中山大学精准锚定喀什乃至南疆医疗行业的痛点问题,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对南疆医疗事业提供援助,大力提升了喀地一院等南疆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医师专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

  2018年,喀地一院挂牌成为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中山大学先后派出张琪、林天歆、吴小剑、肖非4任院长持续帮扶。过去,新疆喀什地区医院对疑难杂症的救治能力不足,当地很多患者要转诊到乌鲁木齐。一人患病经常需要全家出动照顾,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治好病,援疆医疗队立下“军令状”:力争在5至10年内,帮喀地一院将年转诊人数降至100人以内,并让医院综合实力排名跻身全国百强。

  如何啃下“双百目标”这一“硬骨头”?中山大学以“输血”与“造血”双轮驱动。校长高松表示,学校实施“以院包科”和“以院包学科群”等系列帮扶举措,精心选派了泌尿、眼科、感染等专科医生,到喀什开展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诊疗等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与优秀管理经验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

  为进一步增强喀地一院的医疗实力,中山大学援疆医疗队深入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显著提升当地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域的诊疗水平。随着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在喀地一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落地,广东、新疆两地在疑难眼病诊治上的合作有了新的突破。喀地一院年转诊率从4.56%降至0.21%。

  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南疆地广人稀,如何为当地提供更多高水平的便利诊疗服务?

  为此,中山大学援疆医疗队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南疆多地乡村送去医疗服务。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团队联合华为,共同研发出眼科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ZOC,能通过AI问答、图像识别等功能初步诊断眼表疾病。喀什多地村医通过应用这个“揣在口袋里的眼科医生”,显著提升了眼部疾病的基层筛查效率。

  中山眼科中心还自主研发5G智能眼科巡诊车,深入当地乡镇、村落,为群众提供更精准的眼病检测服务。与AI手机筛查的“广覆盖”不同,巡诊车承担“精筛”功能,帮助确认病情并指导转诊。目前,5G智能眼科巡诊车已在喀什地区常态化运行。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喀地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加素尔·巴吐尔正与同事将内镜插入病人尿道,通过手术器械将病灶取出,无需开刀即可完成手术。以前他难以完成这类相对复杂的手术,如今已可以熟练操作。

  针对受援医院高水平医疗人才不足、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不高等情况,中山大学援疆医疗队坚持“授人以渔”,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选派专家驻点喀什,与当地核心科室合作开展“师带徒”,提高当地医护诊疗、救治水平。

  中山大学还按照专项培训计划,每年为医院定向培养研究生。“要在当地培养很多好医生,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看好病。为此,中山大学多家附属医院探索联合培养新模式,通过遴选‘喀什专项’研究生、到中大附属医院进修等举措,为喀什医疗系统选好人、育好苗。”中山大学选派援疆的喀地一院现任院长肖非表示,学员们在广东完成系统培训后再回喀什工作,很快成为当地医院的中坚力量。

  努尔比亚·阿不都西库到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挂职锻炼时,系统学习了口腔专业诊疗知识。回到喀什后,她将所学应用于本地口腔学科建设与健康科普工作中,成为口腔科普专家。

  从“输血”到“造血”,中山大学援疆医疗队硕果累累。2024年,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疆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我们帮助新疆群众解除病痛,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中山大学副校长林天歆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8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