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工程博士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是联结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世界,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在校企协同培养、毕业成果评价等方面探索出较为成熟的工程博士培养举措。
以博士培训中心为核心的协同培养模式
英国工程博士培养采用基于企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政企校联动培养范式。作为工程博士培养的统筹部门,隶属于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的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通过英国博士培训中心了解企业现实需求,统筹英国工程博士招生、培养和监督的全过程。博士培训中心一般由一所或几所大学组建,主张跨学科、跨主题、跨领域培养,许多企业为其提供实践指导和实训场所。在这里,大学的学术导师讲授专业课程,学生有75%的时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导师制”。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同联合培养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和各类资助基本惠及每名学生。2024年的数据显示,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对65个博士培训中心的投资总额超过10亿英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
英国工程博士的毕业成果评价,以产业项目为核心。英国博士培训中心以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和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在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下,积极对接相关领域的企业,动态调整工程博士的研究领域和实践内容,学生毕业成果形式以注重实践的论文为主。以一家由帝国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6所大学和49家公司共同创建的博士培训中心为例,在这里就读的博士生要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研究,每半年提交一份研究进度报告。最终的毕业成果要以论文形式完成,每半年提交的进度报告也要提交供评审委员查阅。学位论文答辩由一位校内考官和两位校外考官参与,校外考官中必须包含一位产业界代表,以充分体现产业项目的核心地位。
聚焦产业领导力的工程教育模式
加拿大采取引领产业创新、注重综合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加拿大的工程博士培养规模相对较小,但大部分学生可获得相关产业领域和政府部门提供的经费资助。为强化工程博士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加拿大高校工程博士项目在专业实践技能之外,尤其注重对学生卓越领导力的培养。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大学为例,该校工程应用与实践领导力工程博士项目实行三年学制,通过核心课程、技术选修课程和深入企业参与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领导能力和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项目每年开展3场沉浸式的面对面指导会,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前沿和技术细节,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的未知问题。
为了突出实践性导向和领导力培养目标,加拿大工程博士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项应用型创新项目作为毕业成果。维多利亚大学工程博士的应用型创新项目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设计原型、设计计划、专利发明,也可以是计算机模拟程序或其他先进的实践性创新成果。项目成果由教职员工和行业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严格评估。通过评估的学生可以获得工程博士学位,被认为具备了在相关产业领域担任研发领导者的能力。
短学制、小而精的产教联盟范式
荷兰工程博士项目以企业设计项目为核心,推行校企联合培养。荷兰始终将“降本增效”理念融入工程博士培养全过程。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特文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成立4TU联盟,旨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博士无须支付学费,还可获得4TU联盟与企业共同提供的福利待遇。4TU联盟针对政府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与相关企业、行业机构开展合作和认证,提升工程博士实践水平及其市场匹配度。4TU联盟为工程博士提供为期两年的全日制培养项目,基于企业技术项目开展招生工作。博士生在企业设计导师和大学学术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
4TU联盟对学位论文没有严格要求,由于工程实践的特殊性,工程博士的毕业考核更接近于工程项目验收。以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汽车系统设计工程博士为例,毕业生在完成企业的毕业设计项目后,即可获得工程博士学位,毕业生的姓名将被荷兰皇家工程师协会纳入工程博士名册,该校的工程博士学位也被荷兰技术设计师项目认证机构认可。荷兰工程博士项目以企业设计项目为培养起点,以完成与企业共同确定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考核标准,并与相关工程师、设计师协会建立协同认证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就读意愿和企业的合作动力。4TU联盟将英语作为工程博士培养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在全球招收优秀学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已培养的227名工程博士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0%的学生年龄在25岁至29岁之间。这些青年在惠及各国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荷兰的产业技术研发作出了贡献。
上述国家的工程博士培养经验,给世界范围内工程人才培养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对于教育规模不大的国家而言,可借鉴荷兰的经验,对标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采取短学制、小而精的产教联盟范式,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其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注重将高校学科优势与工程发展前沿相结合,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毕业成果评价标准,实现培养机制、评价方式的深层变革。最后,注重工程师培养的全周期发展,强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衔接好高等教育与工程师职业生涯中的持续教育、岗位培训,强化终身学习理念,为卓越工程师打好职业生涯长久发展的根基。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