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加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赖雪梅 赵乐鑫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新加坡《2025年人口简报》发布。数据显示,新加坡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2015年的13.1%升至2025年的20.7%,其速度远超欧美传统人口老龄化国家。面对这场银色变革,社会各系统亟须协同转型,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引擎和人才孵化器,被赋予了引领社会创新、重塑老龄认知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新加坡政府联手高校、企业和社区重构高等教育体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担负起终身赋能使命

  人口老龄化社会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高等教育需要主动调整其核心使命。

  一是技能持续升级。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和精深技能发展局大力推动“技能创前程”计划,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补贴。高校据此开发了大量精简化、模块化的非传统课程,如微证书课程、短期课程等,覆盖新兴医疗保健、健康管理、老年人照护服务等高需求职业领域。同时,新加坡国家银色学院(NSA)依托高校,通过课程费用补贴,拓宽老年人学习选择,重点支持生活技能类课程。二是研究驱动实践。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国大医学院、南洋理工大学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将科研重心置于老龄健康、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机理、适老型辅助科技等前沿领域,致力于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社区可用的解决方案。三是倡导代际包容文化。高校通过项目创新、校园活动和公共传播渠道,消解年龄歧视,重塑积极老龄观,如新加坡社科大学通过“代际回忆”项目,提高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关注和支持。

  构建终身学习生态

  新加坡政府通过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和平台建设,为高等教育机构赋能,共同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生态。

  一是国家级战略引领。政府推出《技能创前程》国家战略框架,为公民在各个年龄段提供学习和发展账户补贴,激活民众参与高等教育机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的动力。二是数字基建赋能。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学习宝库”平台无缝对接高校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老年人可以便捷访问电子学习资源,有效降低了老年学习者接触高质量在线教育的技术门槛。此外,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还专门为乐龄人士(新加坡对年长人士的称呼)提供名为“乐在生活”系列服务和活动,探讨包括数码能力、艺术和保健等话题。三是产学联动提升就业力。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联合高校、雇主联盟,聚焦中老年群体的职业转型需求,共同设计“技能创前程中期强化资助计划”,助力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中老年人获得实质性的技能重启和岗位适应性跃升,并在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推动课程重构和适老科研突破

  高等教育机构是研究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工作体现在教学转型和科研攻坚两大维度。

  推动教学创新和课程革命。一是创新灵活学习模式。新加坡理工学院等广泛应用混合式学习、弹性学制、微证书认证等新模式,满足需要照顾家庭或有兼职工作、时间较为碎片化的成年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二是深耕老年学专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设应用老年学硕士项目,设立人口老龄化研究所,系统培育老龄政策、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和研究者。三是营造代际互动和学习场景。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把学生带进社区,学生在与老年人互动时,通过摄影和设计创作了以护理、家庭纽带、仪式等为主题的故事,不仅实现了代际沟通,更促成了老年群体从“被照顾者”到“生命智慧传递者”的角色重塑。

  促进科研转化与社会服务。一是打造适老科技创新高地。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研发的背部支撑外骨骼,可以显著提升老年行动障碍者的生活自主性。二是实现健康干预研究突破。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个性化干预方案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转化成果直接服务于本地社区健康项目。三是推进“大学到社区”的知识转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院校鼓励不同年龄段学生共同参与社区项目,如为有偏瘫症状的老年人设计“抓握工具”,实现需求导向的知识应用创新。

  协作搭建多元支持网络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凝聚全社会合力,积极构建跨界支持网络。

  一是发挥非营利组织的桥梁作用。新加坡第三年龄委员会作为政府“幸福老龄化行动计划”的重要推进机构,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面向老年学习者的文化课程、健康讲座和志愿服务项目,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社会参与渠道。二是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老龄化社会人才培养。在新加坡卫生部统筹下,高等院校与保健促进局、护联中心和私立医疗机构合作,开设老年护理管理、康复治疗等实践导向型课程,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实习,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最新需求。三是实现社区学习中心网格化覆盖。依托遍布全国的社区中心与乐龄活动中心,高校通过课程输出、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将高等教育资源注入社区末梢,打造老年服务人员“家门口的知识充电站”。

  尽管已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探索多年,新加坡高等教育目前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数字鸿沟的深度跨越。高校和科研机构亟须开发更加直观友好的适老界面,并在社区层面提供更广泛的技术支持服务,确保数字教育资源真正惠及所有老年人。二是课程供给的精细化适配。高等教育体系需进一步细分老年群体,如年轻老人、高龄老人、健康活跃型老人、需照护型老人等,根据其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三是跨学科整合的系统突破。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需要运用医学、工程、社会科学、设计等多领域知识,高校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真正的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四是政策激励的持续优化。国家需从顶层设计层面探索更具吸引力的灵活工作和退休制度,鼓励雇主为高龄员工提供学习假和技能更新支持,形成“学习—就业—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新加坡通过重塑终身学习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建全龄包容文化,力图将银色挑战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长寿红利”。当知识和经验在代际间自由流动,当科技创新照亮银发生活,一个活力不息、全龄共荣的新加坡社会图景正在高等教育的引领下渐次展开。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