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展绿色化工的年轻力量

发布时间:2025-11-15 作者:本报记者 李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亚军团队

  ■参赛项目:

  数智驱动智慧生产赋能区域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参赛院校:

  枣庄职业学院

  ■参赛选手:

  孙延鑫、魏彪、刘振、王欣冉

  “我是工艺工程师,主要负责工艺研发和改进。”

  “我是软件编程师,主要负责工艺设计和模拟操作。”

  “我是设备工程师,主要负责电脑监控和维护。”

  “我是项目工程师,主要负责项目协同顺利推进。”

  带着对化工技术的共同热爱,枣庄职业学院的孙延鑫、魏彪、刘振、王欣冉集结成队并按生产流程各司其职,带着“数智驱动智慧生产赋能区域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项目,不仅一步步走上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冠军总决赛舞台,自己也在参赛过程中,一步步成长为“变废为宝”的现场工程师。

  他们的参赛项目,直面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难题。项目以低浓度的酒精废液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创新工艺,最终制备出纯度高达99.5%以上的乙酸乙酯产品——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领域的高附加值化学品。他们摒弃传统耗时的间歇工艺,创造性采用“连续流反应精馏一体化”技术,将反应和提纯两个步骤合二为一,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无论是前段对酒精的高效提纯,还是在反应精馏塔中对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的优化,团队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精度,确保了最终产品的高品质与生产过程的稳定。项目成功实现了“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创造了经济价值,是一条完整的绿色循环经济路径。

  成长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坚持。备赛期间,团队每天的训练时间超过12小时。魏彪为了攻克一个精馏塔波动的技术难题,连续3天泡在实验室,查阅资料、调试参数,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刘振负责核心控制系统,为了达到99.5%的产品纯度要求,他对着成百上千组数据反复验证,曾不眠不休连续工作20小时。他们几乎以实训室为家,从清晨到深夜,图纸铺满桌面,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模拟数据,空气中弥漫着专注与求索的气息。

  他们的快速成长,也离不开学校这片重视技能的沃土:通过“联泓订单班”提前为他们锁定职业方向,获得了“入学即入职、上学即上岗”的宝贵机会;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模式,让他们能够深入生产一线,将课堂所学与产业所需紧密结合;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成的联合指导团队,在大赛备赛期间为他们提供了从技术难点到职业素养的全方位指导。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赢得比赛。”孙延鑫说,“我们更希望这项技术有一天能真正应用于产业,为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年轻的力量。”他的话,不仅道出了全队的心声,也让我们从这群有志青年身上,看到了当代高职学生最美的样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专家点评]

  孙刚(华为ICT人才伙伴发展部部长):

  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枣庄职业学院参赛队带来的这个项目,以“变废为宝”的创新思路与高效绿色的技术方案,让我看到了数智技术如何重塑传统化工产业。

  该项目以酒精废液为初始原料,构建了“提纯—反应—精制”的全链条处理体系:先通过精馏工段将10%浓度的酒精废液提纯至90%以上的酒精中间产品,再将其与醋酸一同送入反应精馏塔,依托连续流工艺实现一步反应与提纯一体化处理,最终产出浓度99.5%以上的合格乙酸乙酯产品。整个流程既解决了酒精废液的环保处理难题,又产出了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的高价值产品,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该作品不仅展现了扎实的化工工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更传递了“绿色发展”的前沿理念。其创新采用的连续流生产工艺,将反应与精馏环节整合,大幅简化流程、降低能耗;精准的参数控制则保障了产品纯度与生产稳定性。这种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路径,为全球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青年智慧,也为职业教育如何培养“环保+产业”复合型人才树立了优秀标杆。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