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中外高校负责人与驻华使节等近5000人参与大会。记者注意到,中文服务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在大会现场交相辉映。
学好中文,开拓广阔发展前景
目前,中文已被86个国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2亿人。“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累计吸引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
“中文热”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也是熟练掌握中文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目前,有超过3万名泰国学生在中国求学。“泰国正致力于帮助年轻一代掌握面向未来的核心技能、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多语言能力。在这些能力中,中文是不可或缺的桥梁。”泰国教育部部长纳叻蒙·萍尤诗瓦指出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中国是全球创新的前沿。中文是通往与中国开展经济、科技和学术合作的大门。”纳叻蒙·萍尤诗瓦表示,泰国将继续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推进并扩展中文项目。
早在2012年,位于英国北爱尔兰的奥斯特大学就成立了孔子学院。历经多年发展,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文教学模式。学院与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内的160多所中小学及高校开展合作,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每年惠及两万余名学习者。
“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赢得了学生、家长、校方及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并成为北爱尔兰各界珍视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当地享有盛誉。”奥斯特大学副校长希南自豪地说,“我们力求确保学生在考虑国际职业路径时,能清晰认识到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设立,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通晓国际学术规则,能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研究的青年汉学家。来自喀麦隆的青年汉学家杜迪,就是该计划的受益者。
杜迪表示,通过“新汉学计划”提供的全链条培养和全过程服务,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国后,他在喀麦隆中等教育部担任中文总督学,累计参与培养了300多名中文教师,使喀麦隆成为非洲本土中文教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杜迪的学术道路也越走越宽,出版了多部研究中国的学术著作。
杜迪深有感触地说:“汉学不仅是一种关于中国的学术研究,还是促进中外文明融通和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道义担当。”
HSK升级,定义中文学习新标杆
“2004年至2024年,中文水平考试(HSK)全球付费考试规模增长了21倍,年参考考生从3.2万人增加到71.9万人,考点数从34国61个考点拓展到168国1477个考点和3万多个考场。2025年上半年的付费考生达41.4万人,较2024年同比增长19.6%,预计全年可达75万人,累计考生规模将超过850万人。”今年大会前夕,语合中心发布的这一组数字,呈现了HSK的热度。
据悉,当前,中文水平考试已从单一考试逐步发展成为以HSK为龙头,包括中小学生中文考试(YCT)、商务中文考试(BCT)、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CTC)等在内的考试品牌矩阵。“HSK系列中文水平考试的快速发展映射了国际社会学习中文日益高涨的热情,也反映了高质量中文教育、来华留学和借助中文能力就业创业的需求。”语合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深刻变革,以及海外中文学习需求的爆发性增长,HSK也在与时俱进。
大会期间,语合中心推出中文水平考试HSK3.0版,开创性地将分级考试和跨级别考试融为一体,增加跨级别“一卷三试”的HSK7至9级考试,并继续发挥HSK的评价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涉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语段、语篇和故事的考查,帮助学习者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此外,还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在7至9级考试中增加了对考生将母语译为中文的能力考查。
“HSK3.0将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形式,强化中文+专业教育、中文+职业教育内容,加快HSK网考发展,拓展HSK留学中国与就业等服务,进一步发挥HSK教育评价导向作用,推动改进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国外中文学习者更好学习中文、理解中国,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供重要基础支撑。”语合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智赋能,“中文零距离”不再遥远
中国始终致力于提供更多优质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公共产品。本届大会以“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集中发布一批数智化成果,标志着我国中文国际教育资源建设迈上新台阶。
——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整合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知识点等16类实体,形成超38万语言节点、100万语义关系的多维知识网络;国际中文教育语料库覆盖汇聚数十亿语料,支持多模态查询与深层结构解析。
——自适应中文学测产品“HSK GO”,为学习者线上测评、定制学习路径;AI云教研平台,赋能教师全环节教学管理;中文智慧教室,创新探索“虚拟教师”与真人教师协同授课新模式等。
据介绍,相关成果开发遵循《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HSK3.0考试大纲》,充分融合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将与相关机构共建共享,服务广大国际中文学习者。
“创新引领、数智赋能的国际中文教育,使得‘中文零距离’越来越变为可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指出,“各种自适应平台、大语言模型、中文学习智能体、数智教学资源开发等纷纷上线,学习者可直接接触中文自然语言,推动了中文教学的广域覆盖、学习形式的泛在化和教学的提质增效。”
“如何推动中文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是我们必须深入解答的时代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中文的影响力正从“走出去”的1.0阶段,进入到“融进去”的2.0阶段,要依托大数据、云智能、数字复原等技术手段,让中文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文化资源,使中文真正成为一座连接心灵、促进理解的桥梁。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