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是我园的教学骨干,她带的班总是秩序井然,她的公开课也是年轻教师争相学习的范本。但近一年来,她似乎难以从舒适区走出来,教学方案稳妥但缺乏新意,对新理念也有些抵触。她坦言,安于现状不是身体累,而是心里空,每天都在重复,看不到新东西。
李老师的“倦怠”,不是孤立事件,她代表着一批骨干教师面临的共同困境:专业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外部荣誉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失去了内在驱动力。传统的管理手段在他们身上已然失效,我意识到,必须改变管理者身份,成为与他们并肩的“成长合伙人”,才能帮他们寻回那颗失落的师者之心。
第一次与李老师谈话时,我本想像以前一样,用“园所需要你”“你是大家的榜样”来激励她,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意识到,那只是管理者居高临下地施加期望,于是我选择了倾听。“李老师,我们先聊聊,你所说的‘心里空’,到底是什么感觉?你最怀念的刚工作时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谈及刚入职时,如何熬夜设计游戏,如何因为一个教学创意被采纳而兴奋。“那时,感觉教育是活的,我自己也是活的。”她苦笑道,“现在,我好像只是在完成教师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李老师的困境,是“意义感”的消失。作为“成长合伙人”,我的工作不应是下达任务,而是与她共同探寻意义。
我注意到,李老师虽然对常规工作倦怠,但在闲聊中提及某个孩子的转变时,她眼中仍会闪过一丝光芒。对幼儿行为的深度观察与解读,是她的强项。
基于此,我为她量身打造了“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研究”项目,一次午餐时,我与她聊了这个构想。“李老师,我知道你很懂孩子,如果成立一个研究小组,把你这些年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来帮助更多年轻教师,怎么样?这件事很难,我不知道谁有能力牵头。”我抛出的不是“任务”,而是挑战和信任。她沉默了片刻说:“您让我想想。”几天后,她给了我一份详细的方案,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那一刻,我知道,她内心的火花被点燃了。
项目启动后,我恪守“成长合伙人”的本分,为她提供全方位支持。需要购买专业书籍、邀请专家,我全力协调;研究小组的人员招募、活动形式、研究议题,全由她决定。她只需要每月与我进行一次关于进度与困难的分享,我充当她的“思维碰撞伙伴”和“困难清除员”。第一次案例研讨会召开后效果不理想,年轻教师反映理论太深,与实际结合不够。她没有气馁,我也没有责备,而是与她一起冷静复盘,并提出了“案例工作坊”的新形式,让研究更贴近实践。
此后,李老师仿佛变了一个人。她主动查阅国内外文献,学习观察方法。她设计的“幼儿情绪识别卡”,被推广到全园。更重要的是,她眼里的光回来了。一次,她兴奋地说:“我们跟踪的小班那个不说话的孩子,今天用我们设计的图画卡片表达‘开心’了!这套方法真的有用!”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奖项都无法替代的。
从李老师的转变中,我提炼出了面向骨干教师的三项核心管理原则。首先,倾听重于指挥。要破解倦怠,首先要听懂倦怠背后的真实诉求,是寻求挑战、渴望认可,还是需要意义感?这需要管理者放下身段,进行一对一的共情式倾听。其次,赋能大于管控。对骨干教师,管理的核心不是约束,而是激发。要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掌控专业发展航向。再次,共同进步取代单向成长。“成长合伙人”关系是双向的,教育管理者在支持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也为园所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就像树木与土壤,相互依存,共同成长。
如今,幼儿园形成了“我们互为成长合伙人”的管理文化,涌现出更多由教师自主发起和主导的专业项目小组,管理氛围也实现了从“要你做”到“我们一起做”的转变。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6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