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合肥四十二中打造“非遗+AI”品牌课程——

灯影流转 科技传韵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通讯员 金玲 本报记者 王志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师生共同制作非遗鱼灯。学校供图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一条由AI动态投影生成的“数字锦鲤”凌空起舞,与学生们手中摇曳的徽州鱼灯交相辉映。

  “鱼灯骨架要先用竹篾扎出三节,鱼头、鱼身、鱼尾必须灵活可动,这样才活灵活现。”非遗传承人郑冬蛟手持未完工的鱼灯骨架,向围坐的同学们细细讲解。竹丝在他指尖翻飞,红纸覆上,彩笔勾勒,一条寓意“年年有余”的鲤鱼渐次成形。学生们有的尝试绑扎竹篾,有的为鱼鳞填色,沉浸在这门延续800年的技艺中。

  操场另一端,一场“数字鱼灯”实验正在上演。该校AI实验室的“启明小智”机器人通过算法解析传统鱼灯的游动轨迹,将数据输入投影系统。顷刻间,地面浮现出一条虚拟鱼群,随着民乐节奏变换队形。更令人惊叹的是,学生们通过手势感应便能指挥鱼群转向——这是基于多通道融合技术的互动设计,让非遗文化突破物理限制。

  近年来,学校深耕庐州文化,以“非遗进校园”为载体,锚定“美育筑基+实践赋能+AI增效”路径,构建育人闭环,打造“非遗+AI”品牌课程。学校突破了传统非遗传承模式:用技术拆解庐剧服饰、脸谱等美学元素,帮师生吃透非遗价值;以徽派建筑为素材,引导学生用AI工具设计实用文创;邀请非遗传承人结合科技教学,展现传统与创新融合魅力。

  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启明小智”便是课程的核心成果,能精准解答非遗问题、提供学习生活指导,成为“智能育人伙伴”。目前,学校已建成12门融合校本课程、3个特色社团,带动2000余家庭参与实践,为区域非遗和美育注入活力,树立“五育”并举实践范例。

  “我们给鱼灯装了传感器,它现在能自动避障了!”初三学生贤昌鑫展示着团队改造的智能鱼灯小车,它融合了传统扎制工艺与自动驾驶技术。

  “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孩子们用科技重新诠释非遗,文化传承便有了无限可能。”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戴鹏程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