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劳动教育摆脱“纸上谈兵”

发布时间:2025-11-18 作者:吴学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京源学校立足十五年“一贯制”特色与优势,系统构建“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真实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把劳动从“纸面口号”变成“脚下实践”,从“课本段落”变成“人生篇章”。

  构建多维真实场景,实践成为第一现场

  课程表上有课时、教案里有目标、学生笔下有体会,可一旦走出教室,劳动仍停留在“图片欣赏”和“视频观摩”层面。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京源学校的做法是整合资源、拓展空间,把劳动教育搬回田间大地、日常生活场景与真实问题解决现场,让“知行合一”成为一堂堂生动的实践课,成为学生用双手播种希望、用汗水浇灌成长的真实经历。

  学校整合劳动教育时间、拓展劳动教育空间、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开辟400余平方米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形成“生产劳动课程”“日常生活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研学劳动拓展课程”四大类课程体系。在“开心农场”和“四勤五分田”中,学生们从认识劳动工具开始,逐步掌握拔草、翻地、播种、浇水等农事技能;在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学生们亲手种植板蓝根、金银花、丹参、桔梗等中草药,学习简单的炮制方法,并制作中药饮片相框;在学校各处公共区域,学生们主动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图书馆整理、实验室清洁等工作;在社区中,学生们积极参加垃圾分类、楼道清扫等各项志愿服务。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劳动认知,使劳动教育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拆掉学科“围墙”,让劳动教育回归本质

  一项劳动往往同时涉及多领域知识,跨学科融合正是对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的本质的回归。京源学校打破学科知识壁垒,让劳动从“技能训练”升级为综合素养培养,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知识、运用能力、塑造价值观。

  以农耕课程为例,学生不仅亲身参与播种、耕作、收获的全流程,还在化学教师指导下测定蔬菜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检测土壤酸碱度并形成小论文;用美术技能“手绘大自然”,定格作物生长轨迹;将耕作体验融入京剧原创剧目《地里寻金》,歌颂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结合生物知识采集制作标本,探寻植物成长的奥秘。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付出,而是知识应用、文化传承与审美培养的综合过程。

  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也成为跨学科融合的重要平台,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研读中医药经典文献,学习诗词中关于中草药的描写,开展“草药与诗词”主题写作;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统计药材产量、计算种植成本与收益,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英语教师组织“中医药文化英文讲解”活动,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中草药的功效与炮制方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科学教师则通过实验探究中草药的抑菌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京源学校的劳动教育正以实践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深化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将劳动精神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生动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