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明德学校从情感、能力、志向三个维度出发,着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探索出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新路径。
筑牢劳动教育的情感根基
劳动教育要取得实效,须以情感认同为发端。为此,学校从文化环境营造、情感体验设计和价值认同培育三个维度,全方位推进情感赋能。
学校着力打造全方位的劳动文化场域。漫步于校园,“劳动文化长廊”以生动的图文形式,展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革命的劳动演变历程。“微型农博馆”里收藏着学生亲手制作的劳动工具模型、农作物标本等,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学生的劳动回忆和创造的喜悦。学校还精心开发了“劳动与人生”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劳模进校园”“家长职业分享”等活动,让学生与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深入交流,从而建立起对劳动的多元认知。
学校注重将劳动与美的创造相融合,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各班的“责任田”不只是种植蔬菜的地方,更是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舞台。学生们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班级口号,用废弃材料制作创意农具。在收获季节,学校举办“校园丰收节”,将劳动成果进行艺术化展示。通过实践,学生深切体会到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必需要素,更是创造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
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除了常规的“劳动之星”评选,还创新推出了“劳动护照”制度,记录每名学生参与的劳动项目、获得的技能认证和心得体会。当“劳动护照”的积分达到一定等级,学生可获得“劳动小达人”“创造小能手”等称号。游戏化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荣誉感。
搭建知行合一的能力架构
学校从课程整合、项目化学习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系统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劳动+”课程群。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现代农业探秘”项目,让学生能在校园温室里开展无土栽培、智能灌溉等实践;与数学课程结合的“校园规划师”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几何知识测量土地、计算材料;与语文课程融合的“劳动叙事”项目,鼓励学生用文字、影像记录劳动过程与感悟。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使劳动成为连接各学科知识的天然桥梁。
项目化学习是能力赋能的核心载体。在学校的“明德生态园”,学生不仅要负责作物的种植管理,还要组建模拟公司,进行成本核算、市场分析、产品营销等全方位的商业实践活动。学校指导高年级学生引入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与当地农业科技园、制造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发了系列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不同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学校推行“校园事务官”制度,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部分管理事务,如食堂膳食委员会、校园环境管理小组等。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培育胸怀家国的精神境界
学校通过构建循序渐进的责任体系,深化服务学习体验,强化使命担当教育,加强学生价值观塑造。
学校设计了“个人—集体—社会”三级责任阶梯。基础层面是培养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通过“21天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等举措,让学生从整理自己的书包、房间做起;中级层面是培养班级和校园责任意识,实行“班级事务承包制”和“校园志愿服务岗”,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最高层面是培育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公共事务。
学校将服务学习课程化、常态化,开发了“社区暖心行动”“传统文化传承”“环保小卫士”等系列服务学习项目。以“科技助老”项目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要研究老年人的学习特点,设计专门的教学方案,并定期到社区开展一对一帮扶。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服务经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技能的社会价值,培育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
学校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涯规划、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行业专家访谈、大国工匠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重点领域和前沿发展方向;通过“我的职业理想”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此外,学校还开展“乡村振兴实践营”,组织学生深入当地农村,调研农业发展现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这种深度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跳出个人局限,将劳动的价值与更宏大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
学校建立了跨部门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劳动教育教研中心”,负责课程研发、活动设计和效果评估;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策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指导教师团队;构建形成以成长档案袋、项目展示、实践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评价体系,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的变化;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等合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明德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