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5年教育路,历经迷茫与坚定、失落与成长,我愈发感觉到,教师要以儿童般的纯真与好奇看世界,以成人的理性与责任读懂儿童、支持儿童。
保持“儿童”的学习姿态
2010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我,意外以数学教师身份入职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文科生出身的我要站稳数学课堂,深夜磨课、对着空教室试讲、推翻重建设计,成了家常便饭。凭着这股“笨鸟先飞”的执着和团队支持,我入职1个月就站上了市级公开课的讲台,3个月赴外市展示,半年后参与跨省教研。
两年后,带着对教育更深的理解与敬畏,我走进清华附小。但我接手的班级课堂沉闷、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同组教师点醒了我:“你总在研究怎么教,却忘了研究怎么让学生学。”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师这个职业最需要的不是“无所不知”,而是“永不知足”的学习态度,要永远保持“儿童”的学习姿态。
从此,我和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伙伴:他们背单词,我也背;他们做阅读,我也做。这一年,我们不仅实现了成绩的逆袭,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孩子们小学毕业时,我也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
做能读懂童心的教育者
2015年,我回到清华附小继续任教。我的班级里有一些特殊学生:从来不和我交流、上课只画圈的小A,从来不动笔、上课只发呆的小B,任何情况只会喊“渴”的小C。最初的我,焦虑又无力。为了真正理解这些学生,我开始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研读有关学习障碍与心理发展的专业文献,并积极向学校的心理教师和特教专家请教。
通过学习和观察,我了解到:总是不停画圈的小A,后来被评估为有自闭特质,他的重复性绘画是一种自我安抚和情绪调节的方式;“不动笔”的小B有阅读障碍,他对大段文字确实存在信息处理困难;总是喊“渴”的小C,则是在表达自己无法准确识别的情绪与需求。
我没有试图去“修正”他们,而是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我带小A看画展,告诉他“重复也可以是艺术”;我把试卷折成“豆腐块”,帮助小B分步完成;我和小C共创情绪绘本,为每种感受取名……送别这届学生后,我更加坚定:我不再只是数学教师,还是能读懂童心的教育者。
后来,担任教学主任的我主动申请包班一年级当班主任,与学生春天共植、夏日踏水、秋季扎稻草人、冬日雪地作画,以“儿童”之心,感受儿童之乐。当真正蹲下来时,我找到了教育的密码。对我来说,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而是心与心的彼此照亮。
成就“能走向未来”的人
2023年,我作为骨干教师轮岗至集团分校,面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现实状况,“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内驱力”成为我必须思考的教学新命题。我决定运用积累的跨学科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用真实问题点燃学习热情。在学校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以学校旁的清河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水质问题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
学生们先后30余次赴河岸实地考察,采集500多份水样进行实验分析,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将研究成果郑重地提交至社区与政协。最终,学生们收到了政府部门的正式回函。那一刻,我从他们发亮的眼睛里看见的不仅有喜悦,还有自信与担当。他们看见了学习的意义,听见了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成为能“打开世界”“走向未来”的人。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