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主任王老师抱着一摞硬纸板走进教室,宣布要举办一个“班级博物馆”时,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
“博物馆?”我的同桌嘀咕道,“是把我们的试卷和作业本都裱起来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博物馆,那是存放青铜器、恐龙化石和千年古画的地方,跟我们这个堆满书本、偶尔还飘着粉笔灰的六年级教室,能有什么关系?
王老师没有笑,她把那些硬纸板分发给我们。“不,”她说,“我们的博物馆,不陈列遥远的历史,只收藏我们自己的故事。每一件物品,都应该是一段时光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共同的记忆。”
这个说法像一颗小石子,在我们心里激起了一圈圈涟漪。时光的钥匙?记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铅笔盒里,那支被啃得坑坑洼洼的自动铅笔,它似乎也开始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的教室彻底“变样”了。它不再是琅琅读书声的背景板,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创作工坊。大家不再是埋头做题的学生,而成了一个个策展人、艺术家和故事讲述者。
同桌带来了他最宝贝的篮球。篮球的表皮已经磨损得有些光滑,上面甚至有一小块淡淡的补丁。他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精致的底座,旁边附上一张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伙计’。陪我投进了第一个三分球,也陪我摔过无数跤。它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我的勋章。”看着那张卡片,我仿佛能看到夕阳下的篮球场,一个胖乎乎的男孩,一次次地跳跃、投篮,汗水浸湿了衣衫。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从书桌最深处,翻出了一本小小的、封面已经卷边的笔记本。那是我三年级时开始写的“观察日记”,里面记录了我家阳台上一株薄荷的成长。从一颗种子,到冒出嫩芽,再到长出满盆清香的绿叶。我画了它不同时期的形态,记录了浇水、施肥的日期,甚至还有一次差点儿被虫子吃掉的“惊魂时刻”。我的卡片上写着:“生命的力量。它教会我,等待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班级博物馆”正式“开馆”那天,我们邀请了其他班的同学和老师来参观。他们好奇地穿梭在我们的“展品”之间,听着我们这些“小小讲解员”的介绍。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我们的教室,这个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第一次以一种如此特别、如此深刻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了它的灵魂。
王老师说得对,它们是时光的钥匙。它们打开了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让我们发现,原来最珍贵的“文物”,不在遥远的博物馆里,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每一个平凡而又闪亮的日子里。我们的教室,就是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指导教师:虞梦真)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0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