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学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润物无声”的智慧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意见》对培育科学精神进行了部署,要求指导学校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整体规划,强化跨学科融合,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如何让科学精神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让科学精神融入童年成长的底色,成为教育者、家长乃至社会共同思考的命题。青少年阶段是科学认知启蒙与精神萌芽的关键期,科学精神的培育恰逢其势、正逢其时,是一场关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内在品质的长远塑造。
从时代价值来看,科学精神培育直接关系到国家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的基础厚度。科技的突破,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科学精神的种子要在童年时种下,才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从育人价值来讲,科学精神培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学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形成结论”的科学方法,更能涵养理性思维、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植根于科学精神的认知能力与品格素养,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成长为兼具理性与温度、敢于探索与担当的时代新人。对整个社会来说,从孩童阶段开始培育科学精神,能让科学素养慢慢在全民心中生长,助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有人觉得科学精神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抽象词,还有人觉得对所有孩子都能用同样的方法培育。其实不然,青少年阶段的科学精神培育,有它自己的“模样”,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量身定制”。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进阶培育,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构建“低年级观察体验—中年级实验探究—高年级创新应用”的路径,让科学精神贴合不同年段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适宜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科学精神培育应当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思维,让科学精神既有理性深度,又有人文温度。科技教育中融入人文元素,本质是为科学认知注入价值导向与精神底蕴。这要求打破“技术至上”的认知误区,将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社会发展、伦理规范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理解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边界。同时,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思维,将逻辑推理、实证精神、系统分析等科学方法融入人文认知,引导学生将价值判断建立在客观规律与理性论证之上。
培育科学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润物无声”的智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贯穿学校生活的持续浸润;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融入日常教学与生活的细微之举。
既要改变科学精神培育分散于单一学科课程或零散科普活动的状况,构建聚焦科学精神核心内涵的资源体系,也要打破校内校外资源间壁垒,形成协同育人生态。上海七宝明强小学在科学精神培育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课程资源构建上,学校跳出单一学科框架,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为不同年段学生编写学习资源读本,设计并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活动,让科学精神的培育适配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在育人空间拓展上,学校打破教室围墙,打造校园融媒体中心、气象主题公园等特色教育场域,开展“植物生长观测”“气象数据追踪”等系列化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亲手操作、持续探究中,直观感受科学的魅力。这种从课程到空间、从校内到校外的系统设计,让科学精神的培育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日常养分”。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把科学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引导孩子们学会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勇敢的心态探索未知,用责任的担当对待科学,这些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科学种子,终将在时光的浇灌下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系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