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甘肃省嘉峪关市打造科技教育新生态——

嫩芽在戈壁“破土而出”

发布时间:2025-11-22 作者:本报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丁翔 张慧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构建“1+1+X”多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每6个班聘任1名科技辅导员……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甘肃省嘉峪关市统筹校内外资源,构建党政、部门、学校、社会四方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科技教育水平,让科技嫩芽在古老戈壁上“破土而出”。

  课堂转型:

  激发创新思维

  走进嘉峪关市逸夫小学六年级(1)班,一堂名为《风的作用》的科学实验课正在进行。孩子们化身创新能手,用砂纸打磨岩石块,并不时将实验过程填写到记录单中。

  “让创造力在课堂真实发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科技。”科学教师王福兰说。

  在嘉峪关市,像这样生动鲜活的科技课堂“遍地开花”,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播撒进孩子心中。

  “各学校通过深耕科技教育的课堂教学,成功从传统的‘记忆型教学’转变为现代的‘思维型教学’。”嘉峪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刘鹏汉说。

  在嘉峪关市逸夫小学校长何红伟看来,加强科技教育要增强实践性,借助工具操作,协作开放,解决真实问题;教学要“疑”始“疑”终,善于发现现象,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付诸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嘉峪关市以“数学+科技”为切入点,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措施,不断推动数学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协调发展。

  嘉峪关市建设路小学将走廊外墙打造成“时空穿梭的科技长廊”、南湖小学探索“科技+”教育模式……记者了解到,该市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创新课程:

  提升科技素养

  改革和创新还在继续。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加强中小学科技课程建设,构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补充,并以社团活动、课后服务、课外实践为拓展的“1+1+X”多元课程体系。

  “用‘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是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突破口。”嘉峪关市实验中学校长李世勇介绍,学校坚持开设多元化的科创类特色课程,积极依托课后服务及校内师资力量成立了“爱迪生”“七色光”等特色科技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

  在“爱迪生”社团课堂上,实验中学社团指导教师朱永军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木工知识。整个过程,学生以木板为原料,以创意为载体,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意在作品中展示出来。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构建“基础+拓展+素养”三级课程体系,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61门;育才小学构建“智于心 能于行”的学校科技教育整体格局……近年来,嘉峪关市因地制宜,创新和拓展特色科技课程,不断弥补科技教育发展短板,提高科技教育质量。目前,全市共有科技类课后服务特色社团172个,参与学生6600余名。

  拓展实践:

  点亮科技梦想

  “如果梦想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航天蓝。”前不久,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走进嘉峪关市酒钢三中,用自己的飞天故事点燃了学子们的航天梦。

  “学校主动架起‘科技教育之桥’,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构建全域科技教育网络。”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校长朱延鹏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的航天、农业、钢铁企业等特色资源,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酒钢集团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

  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近年来,嘉峪关市实施“馆校合作”计划,24所学校均与科技教育场馆结对,实现校外科技教育场馆与学校的“双向奔赴”。

  “我们鼓励在嘉高技术企业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进企业’实践活动。”嘉峪关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范玲说。

  “做好科技教育,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将优质科技资源导入中小学教育,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嘉峪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伟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2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