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安徽蚌埠市梅桥镇振兴小学:

美在泥土与乡音中生长

发布时间:2025-11-25 作者:贾为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皖北民谚说:“教育要像怀远石榴,根扎得深,果才结得甜。”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振兴小学,这一理念通过4片鲜活的“叶子”舒展开来,构筑出乡村校园独特的美。

  第一片叶:自然野趣与劳动实践的生态之美。学校利用闲置荒地打造“百果园”,让知识跃入泥土:学生用竹尺测量石榴树的年轮,在葡萄架下观察昆虫;春天翻土施肥,秋天评选“石榴王”送给五保户。“校园农贸节”上,学生将亲手种的草莓、黄瓜精心包装义卖,所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当学生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捧起奖状时,“劳动创造美”的含义已然深植心中。

  第二片叶:乡土文化与精神传承的乡韵之美。依托“花鼓灯之乡”底蕴,学校开发非遗课程: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花鼓灯步法,在美术课上用蚌壳拼贴传统纹样。走廊墙面上老艺人访谈的录音二维码,一扫便是地道的怀远乡音。校史馆里1968年的柳编筐上,还留着生产队记工分的字迹。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化符号,让美育有了乡情温度。

  第三片叶:跨界融合与实践创新的课程之美。“田间数学”用玉米穗学排列组合,借测鱼塘面积练几何应用;科学课检测河水pH值,绘制水系图。“乡土美育工作坊”用芦苇叶做书签,用石榴皮扎染。这些作品既装点教室,也通过义卖充实“美育基金”。

  第四片叶:师生共情与日常浸润的成长之美。美在师生共成长的每个瞬间:旧课桌被改装成图书角,食堂阿姨用豆壳堆出“丰收塔”,香樟落叶拼出励志标语。“校园故事会”上,老教师回忆泥瓦房求学,年轻教师分享创新教学。当师生合力为漏水水管接上竹筒引水器,当学生将捡到的鸭蛋送给孤寡老人,美便从校园延伸至村庄。

  乡村校园之美,是泥土里长出的生态课堂,是乡音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当美育融入锄头、扁担与石榴林,校园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里孕育的美,终将化为学生建设家乡的智慧与担当。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振兴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5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