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乡村教师董长峰和他远逝的38年好时光

发布时间:2018-06-19 作者:曹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草原辽阔,牛羊成群。一幅泛着乡土气息的图景,时而清晰,时而缥缈干裂,崎岖,没有路面。中巴车在土车辙里扭来扭去。稀疏的草地、裸露的盐碱,去往安达市吉星岗镇的4个多小时,颠簸晃碎了所有人幻想中的那幅画。

孙奎武屯是孤独的。方圆十里没有其他村落,全屯34户人家,留下的大多老弱病残。离开这里的有两种人。青壮劳力,一批批地走出去,打工养家。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一茬茬地考出去,求学就业。 香火延续的孙奎武屯是美好的。“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学校。”学校是孩子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是希望。

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操场。在所有的民房里是最排场、最显赫的就是奎星小学——蓝顶砖房、面积最大。“安达市吉星岗镇奎星小学” 被标注在一块长方形牌匾上。蓝底白字,楷、宋两种字体,风吹日晒的老旧、质朴,却见证了乡村教育的使命。

一、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学校

奎星小学是孙奎武屯唯一的一所学校。董长峰是奎星小学唯一的老师。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学校。奎星小学有两名学生,都是女孩,都是9岁,读一年级的李金雨,读二年级的陈思琪,既是同桌,又是同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奎星小学校舍墙上,董长峰用白灰刷上了这句话。

校长、教师、教工,所有的活儿都是董长峰一个人干。语文、数学、体育,所有的科目都是董长峰一个人教。“铃铃铃……”清脆的铃声响起。“上课,同学们好!”董长峰特意穿上了西装,站在讲台上,面露微笑。“老师好!”两个嬉闹的学生迅速跑回座位,端庄而坐,挺胸抬头。老师、学生,加起来三个人,各个精气神儿十足。课堂氛围一下子庄重起来。

教室里,董长峰的创意无处不在。窗框上绑着银色的自行车车铃,阳光下闪闪发亮。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董长峰把自家自行车的车铃卸了下来,每次上下课都去手动按铃。

“该玩的时候要好好玩,上课了就得有个上课的样子,不管学生多少,纪律和规矩都是要遵守的。”收敛了笑容的董长峰严肃而认真。“学校再小,也得有个学校的样子。”窗边贴着的三张16开白纸有些泛黄,董长峰手写的《一日常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每张都书写规整、内容清晰明了。黑板旁边的视力表已经褪去绿色,墙上的作息时间表上明确标注了眼操时间:上下午各一次,每次5分钟。门上粘贴着的田字格纸是光荣榜,陈思琪的名字下面画着8朵小红花,李金雨名字下面画着6朵小红花。

“责任心、荣誉感也要从点滴培养,不能因为孩子少,就忽略了德育、品德各方面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将来在社会上怎么做人的道理。”就是从这些点滴细节之处,董长峰走过了教书育人的38个春秋。学生是董长峰握在手心里的宝,装在心里的自家孩子。没有钱买教具,他就自己动手鼓捣。算盘、算珠、小木棒、300多个汉字卡,他磨制、制作了这些“教学宝贝”,教会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至少得有一桶水。”为了教好美术课,董老师还认真学习画画,总共积累了五本简笔画集。教室侧面墙上贴满了学生的手绘彩笔画,花花绿绿,五彩缤纷,融进了孩子们的天真、浪漫。

为了孩子们有个健康的身体,董老师自掏腰包买了足球、跳绳、呼啦圈,带着孩子们踢一踢,跳一跳,摇一摇。为了让孩子们枯燥的课间变得有趣,50岁的他跟着视频资料学习花式跳绳。“花了半年时间才学会,最多时候能跳300下。”看着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们,董长峰笑得更开心。2002年,董长峰拿出全年600元收入托人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让这些走不出去的学生接受到了远程教育资源,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老师对学生不能应付,尽管不能像城里孩子拥有的那样多,但也尽可能地让乡里娃们对新事物有所感知、有所感受。”

二、寂寞的时候真的很想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室后排旧桌子上放着一个表皮龟裂的地球仪,墙上是两张泛白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地球仪、地图是地理课的教具,大概快二十年了吧。就是这些小玩意让一茬一茬来读书的孩子知道了地球的故事,激起了他们对家乡以外世界的渴望。”转动着有些吱嘎响的地球仪,董长峰充满了爱和感激。

奎星小学1975年成立。1980年,20岁的董长峰来到奎星小学任教,那时候基本上是会啥教啥。考取民办教师证、内招以工代干,1997年转正为正式编制教师。“没上过大学是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份缺憾,为了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董长峰不断地自我加压、提升自己。

每年假期,董长峰都要出去学习进修,去镇里把学习资料拷贝回来,再放给孩子们看,不让孩子们错过每一个开眼界、长见识的机会。他记录教学和学校日常管理的教学笔记就积累了十几本。

董长峰的教案、讲课稿都是常新的。现在的两名学生、不同年级,董长峰讲课、备课都是“双份”,从来没因为教材讲了多年循环而有所敷衍,即使知识点没有变化,在教法上也要求新、求变,结合实际生活,加入更多的点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少,搞活课堂气氛就显得更重要。”董长峰说,两个女孩都很文静,课上难免显得沉闷,为了让她们活跃起来,董长峰绞尽脑汁,讲课时那份天真的孩子气怎么也不像是个58岁的人。

数学课近似数这个知识点讲了好几遍,两个女娃就是听不明白。“怎么能教不明白孩子呢?”董长峰恨自己不争气。想了一个晚上,有了好法子。他让孩子们说家里有几口人、地里有几只羊,通过身边这些实例引导,孩子们终于弄明白了近似数。批改着学生的练习题,一个个红对勾,勾出了董长峰传道受业解惑的幸福和满足。

“学校人最多的时候,有五名老师,十几个学生。”董长峰有一本旧影集,翻看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候老师们互相交流、孩子们打打闹闹,氛围可好了。不像现在,特别寂寞的时候真的很想哭。”学校人气最旺的那几年是董长峰最美的回忆。随着人员的流转,现在的奎星小学只剩下了董老师,依然坚守在这所教学点。

“只要跟学生在一起,还是最快乐的事儿。”董长峰虽然内心孤独,可脸上依旧保持着舒朗的笑容。

 三、人生完美就是认真做好一件事

奎星小学只负责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所有课程,因为三年级要开英语课,学生都会转到吉星岗镇上的小学继续读书。“我教不了英语课,不能耽误孩子们的前程。”董长峰说,现在的两名学生也许就是自己退休前的最后一届学生,尽管不舍,但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去条件更好的镇里读书。

学无止境,董老师用行动告诉学生这个道理。学电脑、学上网、学qq、学微信,51岁的时候,董长峰还通过函授学习拿到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他还自学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杨思宇在镇里读八年级,是董老师教过的学生。刚上初中时,她不太适应新环境,跟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常常跟董老师倾诉,董老师会像以前一样给她倒上一杯蜂蜜水,认真听她的故事,并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给予缓解、疏导。

妻子陈秀霞的眼里,董长峰所有顾校不顾家的行为都不觉得意外。“从家里拿柴火、木柈子去学校烧炉子,常年拿蜂蜜给学生冲水喝这些都是常事儿,但凡能给孩子们用的东西,只要家里有,他去学校就不空手。”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董长峰都组织学生活动,还会给学生、全屯的孩子分糖果和小礼物。2006年六一儿童节正好他儿子结婚,他就雇车把学生全都拉到镇上吃喜酒,也实现了他想请学生上饭店吃顿饭的愿望。“董老师都记得我们生日。”杨思宇说,董老师不仅是她的老师,还是她爸爸的老师。董老师每年都给学生过生日,也会给学生一些零花钱,现在还会发微信红包,让他们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为了鼓励孩子,董长峰还经常拿工资买奖品、书籍,用来奖励学生的好成绩、好品行。虽说嘴上有些埋怨,但陈秀霞却从不拖董老师后退。“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了出息,假期回乡都来家里看董老师,对我也很尊重,一口一个‘师娘’叫着,我心里可高兴了,也为老伴儿感到骄傲。”

四、如果还有孩子来上学,我还会从零教起

“因为在学校上课,他没有见到离世的母亲最后一面,我就后悔没去学校把他早点叫回来。”对此,陈秀霞一直觉得心有愧疚。冬天天冷,为了怕学生上课冻着,董老师一直坚持每天4点起床,赶到学校烧着炉子,教室热乎了,他返回家吃一口饭,再急忙跑回学校。

在38年的执教生涯中,董长峰和省十佳乡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史文玉同校工作了32年,2002年之后更是他们俩人共同撑起了这个碱沟小屯的教育。“能和全国模范教师一起工作是荣幸,史老师的荣誉就是我的荣誉。”2012年史老师退休,他自己独自撑起这个学校,一如既往地默默坚守着。

“一起工作的那些年,所有的荣誉他都让给了我,很多工作都主动抢着做,从没贪图过啥、抱怨过一句。”史文玉说。两位“老战友”约定,以后有机会还要联手为村里的孩子们做点事。 “学习雷锋做好事,不图名来不图利。”《一日常规》里的这两句话是董长峰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教诲学生的同时,他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屯里走出27名大中专学生,这是周边十几个屯子培养的总和。”在他们求学的接力赛中,董长峰护跑了第一棒,这也让他感到最光荣、最自豪。 “老师教拼音、识字、算术,学累了就和我们比赛跳绳、转呼啦圈,可好玩了。”李金雨言语流利,十分开心地向记者讲述着。很难想象半年前的李金雨只会说单字。“现在这孩子课文读得可好了!”看到学生的变化,董长峰很满足。

董长峰教过陈思琪一家三代。“我爸爸、爷爷都是董老师的学生。”陈思棋原本跟着打工的爸爸在外地求学,因为董老师在,全家人一致决定让她回家乡读书。“孩子交给董老师我们放心。”村民的话是对董长峰最大的信任和褒奖。

“如果还有其他孩子来上学,我还会拿起粉笔,从零教起。”董长峰笑着说。每次回到村里,杨思宇会来学校看看董老师和他的学生。她说,董老师这几年白头发变多了,腰也变弯了,但笑容依旧,慈爱而温暖,亲切得像父亲一样。“因为这片乡土,谁在这儿都得会这么做,甚至比我做得还要好。”董老师的笑很开怀,像孩子般的清爽、明朗。

放学了,牵着两个孩子的手,董长峰送她们回家。三个人的背影在夕阳里被拉得很长,渐行渐远。喧闹退却。一校,一师,两生。奎星小学平静依旧。人群散去。暮霭,炊烟,晚归。董长峰的日子依旧。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