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与学生一起“备课”

发布时间:2017-11-01 作者:□ 姜修亮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备课是教师的一门硬功夫。传统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等。环节虽然多,但不够科学和深刻,其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为什么?因为许多教师会把精力都耗费在课本、考纲等直观载体上,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动态性,忽视了与文本相关的大环境。其实不是说这些资料不需要备,而是说这不是全部,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迫使教师把课本知识从头到尾一遍遍进行梳理,重点、难点也要根据教参的要求落实。其实,这些做法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核心和本质是什么?是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困惑。如果我们能在备课时充分调研学生的成长需要,那么课堂想不精彩都难,这才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课堂上来的制胜法宝。

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让学生上台讲,其实讲的东西还是教师原本要讲的内容,只不过把讲课主体换成了学生。这是换汤不换药,学生只是充当了讲授内容的搬运工,在形式上可以吸引专家、其他学生认真听课,但在内容上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谈不上发展性学习和思考。

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一定基于他们的主动思考才会发生。如果是基于课本、教参、考纲、评课标准这些共性的重难点,那么课堂上学生很难参与进去,因为这些只是教师的需要、评课标准的需要、“观众”的需要,而不是学生真正学习和思考的话题,不是他们真心想要的角度和切入点。

基于上述思考,我想在上课前至少注意以下这些事情。

教师要针对将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这个学习绝不是传统的填学案、做习题。每套学案的板块有很多,名字也很新颖,但是具体到内容就又回到了急功近利的应试要求上来。即使有些探究材料,教师也往往不会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思考,课本的知识和教师的要求紧紧地拴着学生的思维。试想,这样的教育方式怎么能培养出包容特质的学生来?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开放的、多元的。坦白说,课本知识根本不够学生学习。那为什么许多教师抱怨学生这些都学不好?问题在事情本身。就是因为整天不变样子,牢牢固守课本的基础知识,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那我们该怎么办?上课前,针对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自学,然后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写读后感,其中要让学生谈谈通过此次自学有何收获。除了传统上的重难点外,更多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思考困惑。比如,针对上述内容,你希望老师给你提供哪些素材?你希望老师在哪个知识点或问题上给予指导?给予知识研究方法,还是其他方面的指导?针对课本提出的观点,你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等等。

这样的预习和备课,一是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内容,这是基础性学习;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三是可以超越课本所承载的知识容量,让学生提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话题和思考。其中,第三层次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学生消化、超越课本知识的表现。

有了对学生的调研,教师才能知道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有些是心理层面的,有些是知识层面的,有些是学习方法层面的……有的问题学生自己都没发觉,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从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

传统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与学生一起备课。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地猜测或基于教学经验设定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授课质量容易打折扣。如果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前组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我想肯定会加深对学生、课程、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而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说了算。教师上课与学生听课是一体的,孤立地只考虑讲授方法和技巧,无疑是自娱自乐之举。教师应该更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成长需要和困惑。

一堂课,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准备、发问和思考,有教师的精心组织、调研和准备,那么学生肯定是喜欢的。因为他们的成长发生在课堂上,他们的思考呈现在教师的备课素材中,他们的好奇心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

基于此,学生在课堂上还会继续思考和追问,这样无疑是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实现了育人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而言就是一场有准备的战役,是一场能带给学生启迪的艺术演出,是教师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唤醒学生的心灵。

也许有教师会说,现代化的阅卷手段和分析足以让教师不问学生,便可以知晓他们试题的对与错、正确率、优秀率等各项指标。但在这里我想说,电脑分析出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和过程。原因和过程在学生的脑海中、心灵里,这些东西肯定是电脑分析不出来的,教师必须要亲自调研。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