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听了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他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处理方式不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案例一】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当一个学生回答“知错就改”后,就再也没有学生举手了,教师便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若是从考试的角度,学生这样回答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看,仅仅追求这么一个看似标准的答案,无疑是不足的。
这篇课文通过戏剧冲突,确实着重体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但仔细品读文本就会发现,廉颇的形象绝不是“知错就改”这一个词就能涵盖的。
【案例二】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与“案例一”巧合的是,一个学生这样回答之后,也没有学生再举手。看来,“知错就改”是学生对廉颇的普遍认识。不过,这名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讨论。
师:嗯,就只是“知错就改”?大家再读读文本,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重新浏览全文,不过还是没有人举手,看来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既然大家都说廉颇“知错就改”,那么廉颇是如何“知错”的?
生:廉颇是经人提醒后,知道自己错了。
师:堂堂大将军,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知错并改错了。从这里,你能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生1:许多人在别人指出自己错误时会很生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而廉颇却立刻知错改错,这说明他是一个很虚心的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生2:看来,他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否则他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
师: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真棒。
生:从廉颇赤上身/背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中我发现,廉颇还是一个真诚的人。
师:很不错。不过,廉颇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
生1:他知道了自己不应该在别人面前侮辱蔺相如。
生2:他一定认识到自己不能与蔺相如闹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生3:他还知道蔺相如有意让着他,大家都是为国着想。
生4:如此看来,廉颇和蔺相如一样,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在教师的启迪与鼓励下,学生继续发表见解,廉颇的形象在讨论中逐渐丰满。
两个案例中,执教者都组织学生进行了人物形象的讨论,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体现了执教者不同的教学理念。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就如“考试”,所以教师认为学生回答正确后,便会迅速转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教学,固然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是不利的。由于教师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就单一、脸谱化。这种只以求得答案为目的的教学,不能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灵动的表达实践机会。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案例二中,教师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出发点的。在学生回答出一个正确答案后,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深读文本。在教师智慧的引导下,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逐渐丰满,学生的思维力也逐渐提升。同时,教师以谦和的姿态,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和谐的交流氛围,为他们创造了语言表达的机会。在交流实践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对母语文化的热爱也油然而生。
在现实中,“追求答案式”的语文课似乎呈常态化趋势。年级越高,这种课堂越普遍。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师生与文本的丰富对话,只是师生间语言极简的问答。因为只是追求答案,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因为只是追求答案,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消减,学生的文化审美力难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答案式”的语文学习,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有人认为,在课堂上没有“好意见”和“坏意见”的区别,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是很棒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摈弃只追求答案的固定思维,充分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为他们营造美好的语言表达机会,那样就能更好地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5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