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我一直在不停地追问:数学课应该拥有怎样的模样?当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呈现给学生时,该如何让它既保留数学的味道,又赋予它超越数学的内涵?同一个数学话题,每名教师如何呈现不一样的课堂?每个学生能否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以“易”的思维重新定义数学,提出了“易数学”的课程主张。
“易数学”的“易”,拥有五层含义。其一,易者,变也。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转变想法,更新观念。其二,易者,简也。数学的学习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简单的,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其三,易者,平易也。数学教学要基于常态、回归平实。其四,易者,E也。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变革,数学课堂理应接轨数字化学习,理应借助技术的支撑来进一步实现高效课堂的追求。其五,易者,不易也。“不易”即“不变”,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学习的规律应该是不变的,以儿童为本的课堂教学定位应该是不变的,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种变革,让数学更符合儿童的味道,让数学课成为每一个儿童所期待的模样。于是,我又开始整体设计,形成了普适课程、专设课程与自创课程三轮驱动下的“易数学”课程结构。
普适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培育必备数学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基础课程;专设课程指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能力与需求,为他们专门开设的指向个性特长培育的课程;自创课程是由学生个体或几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开发与实施的数学课程,体现其自主性、自创性与自我发展性。
我还不断尝试多元评价模式,将课堂教学从关注“教”的精彩,转向关注“学”的发生。既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指导与评价,也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资源的收集、处理与运用;既关注学生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的发生过程与效能分析,也关注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组织与评价,最终形成了“全程性评价”“及时性评价法”“立体性评价法”“特色性评价法”等多元评价模式。
就在这样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易数学”探索与实践中,学生变了,他们面对眼中的“数”,不仅“知其然”,更追其“所以然”,通过自己的实验、计算、评估、测试揭秘数学的奥秘;教师变了,从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真正的课程受益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理论认识,更让自己对数学学科、数学课程、数学文化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都以“易”的智慧在“教”,更以“易”的思辨在“学”。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7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