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2017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着、实践着。
这一年,我代表浙江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小学数学课堂观摩活动,展示了二年级《1千米有多长》。这是一节计量单位的课,我根据内容和课的特点,采用了没有桌子的课堂形式,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交流思辨、梳理经验和方法,弱化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在体验中建立观念。
在备课过程中,有教师质疑“1千米=1000米”的单位换算怎能弱化?为此,我做了学生谈话调查,二年级的孩子究竟如何看待“1千米”与“1000米”的区别与联系。调查的结果是,孩子们认为它们是一样的,只是写的方法不同。这样的调查结论印证了弱化单位换算的合理性,让我切身感受并收获到“基于学生起点”的课堂意义,它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是真正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面对这样一节大计量单位的课,学生该怎样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而这节课能让学生亲历走1千米的直接活动吗?显然不合适。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有力的体验支撑,又能培养孩子数学推理能力,在课前我安排学生在操场上走100米,用时间和步数加以记录;课中紧紧围绕“2分钟可以走1千米”和“走1000步就有1千米”两个错例展开,使“千米”这个大计量单位在“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和“1000个1米就是1000米”的逐步推理过程中,用“时间”和“步数”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思辨。
又有教师提出“时间”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容易建立的概念,再用“时间”去体验“千米”是否恰当,孩子的学习力给了我答案。课后布置让孩子们借助“时间”与“步数”的方法找一找身边的1千米的作业后,第二天一个孩子告诉我,他用走20分钟的方法找到了1千米时,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走了20分钟呢?”他满脸不屑地对我说:“老师,有手表呀。”的确,“时间”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模糊,但正像孩子说的那样,这20分钟根本不需要孩子去建立表象,只需要借助手表等工具,借此感受1千米有多长。孩子纯真的话语不仅给了我答案,也给了我反思: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数学教育,是纯粹的数学知识?还是运用数学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显然是后者。
通过对课堂的不断打磨与反思,我清楚地知道该怎么教数学,该教给孩子什么,那一定是孩子喜欢的、想要的;我对美好的数学课有了憧憬,那一定是为了孩子发展与进步的课堂;我有了继续成长与发展的梦想,那一定是与孩子共成长。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礼贤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7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