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什么是最好的幸福?做自己喜欢的事,无关乎名利得失,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虚荣,不浮躁,踏实做人,和学生一起追求美好。

平常的教书

发布时间:2018-03-07 作者:毕 寒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一直认为自己就应该当教师,就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尽管这理想很卑微,尽管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诟病很多,教师甚至属于“高危”职业,可我依然说:做教师我无怨无悔,我是一个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人。

歪打正着 乐教语文

记得师专毕业后去单位报到的时候,校长接过派遣证后问:“你想教什么学科?”我说:“什么都行。”他说:“要不你教语文吧,正好缺语文老师。”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能够记起自己当时的激动,因为语文是我最喜欢的学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上师专的时候,一些同学非常不喜欢语文,结果他们却上了中文系,而我那么喜欢语文,却最终被录取到政教系——有点造化弄人的意思。两年里,我对专业课没有下多少功夫,只保证成绩能及格就行了,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恨不能一头扎进文学作品里。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都借来读,几乎全部看完;《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礼》《死水微澜》《钟鼓楼》《第二个太阳》《芙蓉镇》等,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林语堂、钱钟书、贾平凹、席慕容、三毛、张晓风、刘墉等都是我狂热捧读的对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大批翻译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海明威等大家的作品,我都读,读到如痴如醉,读到忘了自己。

那两年,生活费余下的钱我都用来买书,甚至掏光了口袋里的最后一毛钱,只是为了自己心仪的好书。那时候读书仅仅是因为喜欢,打发无聊的时光。也曾有过考研的打算,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懒惰,毅力不够,放弃了事。我一直不认为那段时间的读书有用,也不知道日后在自己的成长生涯中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刻,现在看来,那两年狂热的读写生活,应该是自己文学修养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

当听校长说“你教语文吧”时,我欣喜若狂,觉得自己终于实现了梦想。然后校长又说了一句“你当班主任吧”,把我吓了一跳,我那么瘦小的身板儿能制服学生吗?忐忑中还是答应了下来:“我试试吧。”这一试,就把青春交给了这个自己喜欢的岗位。

乡下教书 自成风景

乡村中学的生活丰富又单调。丰富,是因为大家在一起,那时候年轻教师都住校;单调,是因为课余生活娱乐活动不多。男教师的活动是打球、谈论摩托车,女教师上班之外的事儿是做饭、织毛衣。男女教师各自为营,成为两道不同的亮丽风景,我似乎不属于任何一方。我读我的书,备我的课,管理我的班。于是,更多的文学著作进入我的视野。放学后的时光,我爱家访,与孩子们一起聊天,随他们劳作,了解他们的生活——我可能也成为一道风景了吧。

那个父亲腿瘸却依然进城打工、母亲瘫痪却依然动手缝纫的女孩,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妹妹,生活不易,但父母给她的依旧是最深的爱,我敬佩这样的父母;辍学的我去劝说,有时候得去好多趟;打架闹矛盾的我去处理,有时不得不约见家长。有时候不得不拉下脸来吓唬他们,甚至照着屁股打两巴掌,以示惩罚。

乡下孩子淳朴,让我心安。教书、读书、写字,我们都在一起。当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文学作品中不可自拔时,也将读书理念与方法传递给我的学生。若干年后学生们相聚,他们对我当时的言行举止如数家珍:我爱穿裙子,我的北方口音,我上课的习惯,甚至我生气时的形态,他们描述得惟妙惟肖。看得出他们对我的喜欢和肯定。

后来进了城,一切重新开始。我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课余时间,我依然读我喜欢的文学作品,写我喜欢的文字。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愉悦。

走近教育 发现喜悦

这样,许多年又过去了,我依然很随意地读着喜欢的书,对教育专著却极少看,也觉得自己看不懂。

生命中总有一些机遇,在你迷惘时,能够引领你走向更好的路。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队。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过这样的人,这样的团队。

曾经,我所在的学校校长是一个知性优雅的美女,她谦和正直、标新立异,校园文化建设不落俗套。她倡导学校要培养厚重大气、高远时尚的中学生,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理念下,活动引领课堂,活动引领课程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于是,校园“十二节”产生了,体育季、艺术节、读书节、狂欢节……如火如荼;各种社团、大讲堂开展得有声有色;阅读的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尤其是选修课更是把活动引领课堂和课程的理念推向了新阶段。

2016年春天,在校长的鼓励和积极推动下,我加入了民间教师成长团队——“叙事者”,开始追随团队一起读书写作。无序的写作有了规范,一年多时间,我写了超过70篇叙事文章。

我也开始跟大家共读教育书籍。第一部共读的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孩子的人格教育》,阿德勒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行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阿德勒还指导我们:因为家庭教育的扭曲而造成的“问题孩子”,学校教育者不适合再采用惩罚作为教育手段了。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也有训斥学生、惩罚学生的时候,我意识到,这种教育其实是在给学生雪上加霜。

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成绩方面的追求,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我第一次认真潜心阅读的教育专著,真正读进去颇受益,一气呵成写下近3000字的读后感,自己也很吃惊。同时,我觉得教育专著也没有那么可怕,于是很欣然地追随叙事者团队读了下去。

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读到了 “量体裁衣”和“交响乐团”的“润泽”教室,前者是个性化教学,后者是不同思想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对错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课堂应该通过对话和思想的碰撞,让所有人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体会到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不进步都难。我要做这样的教师,营造“润泽”的教室氛围。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读出了“乐观豁达真实做人,勤奋为学为文为人”的幸福人生,这是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来的真正的幸福。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边读一边找差距,把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

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读出了出自于内心的热爱以及由此迸发出的勇气和力量。这“热爱”,就是来自于对教育的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善。

读于漪的《教育的姿态》,激励我要做有大爱情怀的教师,要做有水磨情结的细致教育者。

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读出了坚持的东西、坚信的东西,站直了教书,才是教育者真正的姿态。

后来接触了语文主题学习,认识了许多有名气的语文人,看到他们为语文教育的付出与坚守,让我更坚信语文教学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与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解读书中内容,一起讨论分享收获,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阅读,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有兴趣。

后来我又遇见了教育行走团队,教师读书写作团队。他们与叙事者一样,引领我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成长。尽管天生驽钝,但一直勤奋快乐地追随,我也算小有收获。

顷我一生 遇见诗词

诗词于我,是一剂良药,我喜欢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字里行间的深情,读语言凝练的典范,读出人生,读出自我。小时不识月,其实是小时不识诗,及至年岁渐长,太多原来读不懂的情感,渐渐浮出水面,涌上心头。

向来以为,语文学科所承载的除了分数——甚至说分数是最小的一部分——还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品德修养,比如对美的欣赏与享受,甚至还有幸福快乐的追求与体验。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是教会孩子走向幸福快乐生活的重要桥梁。

也许这只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但努力去做,坚持去做,即使达不到理想,但是无限接近总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把大量课本之外的内容介绍给孩子们,把课堂作为激发孩子们对语言文字、文学经典产生兴趣的阵地;我摒弃一切单是为了加强记忆和背诵而布置的机械性抄写作业。以至于孩子们说:语文作业真不多,可是很有挑战性,完成的难度不亚于数理化。我想让学生知道,简单的字词掌握仅仅是语文大厦的基础砖石,大厦的主要组成是更高端的阅读和写作。我总觉得语文的落脚点应该是写作,能够用笔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目标。

基于这种理念,我在写上更下功夫,自己写,带着孩子们一起写。

于是,我们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学习旅程,建立了自己的诗社——文樨。课堂、作业,甚至惩罚,都给孩子们的诗歌创作提供机会。比如,与我约定按时到校的孩子迟到了,用诗歌的形式写检讨。比如,课前演讲不带书的孩子,以演讲文章同题作诗作为惩罚。对这些惩罚,孩子们不但接受,有时候还很“期待”,因为我常常会将这些即兴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读给大家听。

我还在想,能不能试着探索让各种文字形式相通?能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各种文章体裁的不同状态?于是,我们的作业可能会有这样新奇的东西:把古诗改写成散文,把文言文改写成有长度的文章,把现代文改写成诗歌,把读后感以诗歌的形式写出来,等等。

分享电视节目《朗读者》,也成为每周一次的常规课堂。我们会分享观看感受,分享同主题的美文,大声说出对讲台上朗读者的表扬或疑问。我希望透过节目,让学生感悟不同的人生经历,透过美文思考人生,洞见人生的美好。

倾我一生,遇见诗词。倾我一生,为孩子们追求美好、感悟美好提供机会,遇见最好的自己。我是那个幸福的引领者。

我是教师,做教师是我喜欢做的事,无关名利得失,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书写作,最好的引导不是方法解读与指导,而是身体力行地去践行。用自己的读写去引导孩子,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分享收获。这个过程孩子们兴趣浓浓,语文课堂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堂。

与孩子们在一起,总能收获一些新东西,比如童话与科幻小说,他们讲给我听,争着补充,抢着讲解,分享自己的感受,彼时,我是一个洗耳恭听的学生。

“无所为而为”,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虚荣,不浮躁,踏实做人。很幸运,我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

毕寒,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语文教师。从教20余年,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总觉得语文老师承担着教人做人、教人学会幸福的责任;总觉得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是最快乐的时光。希望能潜心教育,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一份爱的力量;希望能潜心修炼,用笔记录快乐幸福,让生活因文字的美丽更美好。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07日第8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