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之友”,学校音乐课程不应在唱歌、识谱后便戛然而止。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开设的“明德周歌”课程,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让学生认识和感悟音乐之美,走进不一样的艺术世界。

唱响“明德之声”

发布时间:2018-03-14 作者:王 干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课程背景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国家必修音乐课程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但课时长度、课时数量、课程类型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开设“明德周歌”课程,作为音乐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弥补当下音乐课延续性不够和面向群体局限等不足。

课程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有歌声、天天有歌声、时时有歌声、班班有歌声、处处有歌声”。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熟记歌词,能够完整、顺畅、正确地演唱歌曲,做到吐字清楚、节奏准确、音色优美;熟知一定的音乐常识,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提升音乐感悟能力;了解与歌曲相关的音乐常识、音乐典故、音乐人物,并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

艺术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文明的仪态举止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课程内容

《明德之声》是“明德周歌”课程的学习读本,各年级一册,共六册。每册按照月份编排主题,每个主题下有中文歌曲两首。

该学习读本主题框架、篇章结构见右表。

课程实施

课程采用“课程+活动/竞赛+评比”的实施方法。

学生通过每天的周歌课、周歌作业练习和学习,也可以在每周班会课、音乐课上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在节庆活动如“艺术文化节”“合唱文化节”以及期末或学期中的学科闯关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

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实践性原则:学生是否会唱、会唱多少;过程性原则:每天、每周进行跟踪评价;全面性原则:全程评价课程学习,比如学生演唱周歌表现情况,是否站立挺直,是否能大声演唱,是否能与同伴友好合作等。

评价方式。四维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定性评价:设计3个五线谱音符,通过涂色的方式评价。合格获得一个音符,良好获得两个音符,优秀获得三个音符;闯关评价:每学期学科闯关中周歌是必闯的,学校设置丰富有趣的关卡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演唱周歌;活动评价:每年“艺术文化节”和“合唱文化节”,周歌作为班级参赛必选曲目,按照比赛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

本月点评嘉宾: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欣

课程实施的完整链条

一门课程,一般要有“学知、知用、用能”3个实施阶段。“学知”即知晓所学内容之理,也就是知识掌握阶段,属于基础课程范畴;“知用”即学以致用,属于拓展课程范畴;“用能”即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应用,在应用中生成或提高能力,属于探究课程范畴。

一门课程的完整实施应该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组成,缺少任一课型其结构都是不完整的。

“明德周歌”课程是音乐课程的拓展课程,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之笔。

凝聚多种资源。周歌是纽带、是磁场,凝聚“不相干”的人和事参与到课程与教学中,助力学生成长。

将教学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明德周歌”课程中,活动即内容,而且不同活动能够彰显学校教育的不同内容,比如“每周一歌”活动形式体现了德育内容。

此外,系统、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也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小荷才露尖尖角”。“明德周歌”课程“含金量”高,代表了未来课程的发展方向,如果在以下3个方面继续完善、优化,会更系统、更完整:

第一,尝试线上线下同步实施的混合式教学统领课程实施。

第二,继续拉长课程链条,构建探究课程,使音乐课程的实施课型更完整。

第三,以音乐课程为核心,在内容和形式上整合多个学科,构建跨学科的课程结构,实现点、线、面的精准结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14日第7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