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刘小丽:在支教扶贫中绽放自我

发布时间:2018-03-14 作者:本报记者 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刘小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华山中学教师,支教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皮山农场教育中心主任、皮山县第一小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她本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却选择了坚守南疆;本可以在南疆待一待就走,却几次留下并成为校长……有人称她是“大漠红柳,教育女侠”,但见到刘小丽本人,你会发现,她不是女侠,而是清雅秀丽的女神,是南疆孩子们心中的“女神”。

“用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

1970年出生的刘小丽是标准的“兵团二代”。因为个子高被招进了业余体校,随后读了师范。从师范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华山中学做体育教师。2004年,在做了15年体育教师后,刘小丽又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从体育跨界到语文,有些人并不看好刘小丽,但凭着天生不服输的性格,刘小丽硬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13年学校下发通知,让教师们报名参加三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支教项目,刘小丽再一次作出了让人惊讶的选择——报名支教。

“这并不关乎‘高大上’的理想和信念,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每当别人问起支教的动因时,刘小丽总是笑着回答。从小生活在南疆,好朋友在南疆,还会做地道的维吾尔族饭菜,刘小丽总觉得自己应该为那片土地做些什么,去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体验另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生活。

当第一次来到离家1400公里之外的沙漠小镇——皮山农场后,刘小丽发觉什么都变得“不一样”了:不一样的街道,不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风俗,甚至不一样的语言,尤其是深夜醒来只能听到墙角窸窸窣窣的虫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鸡鸣羊叫,让刘小丽陷入深深的孤独和寂寞之中。她不禁自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有些草率?

但是,当刘小丽走进支教学校后,便把这些烦恼忘得干干净净。在皮山农场,只需要稍微使用一些简单的教学技巧,就能够让孩子们有很大进步。所以,教学上的问题难不倒刘小丽,但在教学之余,有个问题引起了她的关注,上课时常常看到班上有些孩子衣衫不整,甚至在大冷天还光着脚。

为什么会这样?刘小丽走访了部分学生的家庭,结果每一次家访都让她一路走一路流泪。特别是得知有些看上去已经六七十岁、腰背佝偻、满面皱纹的“琼阿帕(大妈)”,牙齿脱落、满脸银须的“琼达当(大伯)”,往往实际年龄也才40多岁,刘小丽觉得很心酸。而且,有些家庭一贫如洗,有些家庭深受慢性病困扰,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关注孩子的教育。每每家访结束,刘小丽心中便有一种隐隐发紧的感觉,她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改变这些家庭的命运。

“为南疆教育做一点事”

2014年2月,刘小丽第一次支教活动结束,回到了自己任教的华山中学。时隔一年之后,2015年3月,华山中学决定与皮山农场开展点对点帮扶援教活动,协议期6年。

为什么会有这次活动?除了学校的因素,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还是刘小丽。她在皮山农场为师生所做的一切,以及回到华山中学后所做的教育宣讲,让校领导决定要为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多做一点事情。

帮扶援建协议签订后,华山中学开始动员教师报名,刘小丽第一个报了名。考虑到她对皮山农场教育情况比较了解,又有一年的支教经验,华山中学党委决定让刘小丽负责组团前往。

从此,演奏“支教单曲”的刘小丽与另外四名女教师结伴而行,成为赴皮山农场援教的“五朵金花”。皮山农场党委任命刘小丽为皮山农场教育中心主任,其余四人分别担任农场内四所学校的教学副校长,让援教教师承担起全面推动皮山农场各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任。

与前一次的支教不同,这一次的援教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不仅涉及各学校课堂教学层面的技术问题,还要触及教育改革的一些深层次、棘手的难题。

刘小丽带领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以皮山农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线索,对与教育发展相关的方面进行面对面探讨,力求厘清影响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教学改革计划,一项一项努力推进。

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放弃了所有周末的休息时间,刘小丽和“四朵金花”日以继夜,对维吾尔族教师手把手地进行辅导,修改教学设计,帮助他们制作课件,听他们试讲,再一一指导提升。

为了给教师鼓劲,刘小丽团队决定举行“教师讲课比赛”,并进行表彰活动。她们提前两个月开始准备,组织各学校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拍照、录像,为每位参赛教师制作精美的电子相册,为每位获奖者创作真挚动人的颁奖词。团队成员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瘦了两三公斤,眼里爬满了血丝,黑眼圈熬了出来,心律不齐也找上门来了,失眠都快变成一种习惯……有人说,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但刘小丽笑着说:“我这是苦并快乐着。”

表彰活动如期举行,那一天,整个农场的教师都沸腾了,大家开心地表演节目、领奖,仿佛过节一般。刘小丽看着教师们开心的面容,觉得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感动。

一年多的援教工作,“五朵金花”承担的工作比想象的更多。

鉴于皮山农场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刘小丽和同伴们利用休息日,冒着危险走家串户,进巴扎、下农田、询问情况、聊天访谈、观察记录,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完成近20万字的皮山农场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提交了相关的内部报告。

“期待通过解剖这个‘麻雀’,能够为南疆教育做一点事。”刘小丽说。

“学校应该变成强大的磁场”

第二次在皮山农场援教,让刘小丽超越了朴素的情感和单纯的热情,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刘小丽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时任皮山县主要领导在看到皮山农场援教的成效后,向兵团党委和华山中学提出援教请求,点名要求刘小丽到皮山县挂职援教。

皮山县与皮山农场相邻,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各项发展指标在全疆几乎都处在垫底水平。为了进一步推进兵地教育融合,2016年6月,华山中学与皮山县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援教帮扶协议,派遣3名优秀干部组成援教团队。刘小丽任皮山县第一小学校长,开启了第三次皮山之旅。

一到任,刘小丽从各种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仅抓课堂,更抓课堂之外的各种细节。她希望用不一样的工作作风吸引教师、学生和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热闹起来。

为了给皮山县内学校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提高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2015年到2017年,刘小丽和团队一起策划了三次“结对子”行动。把皮山县内学校中的一部分品学兼优孩子带到华山中学去,让他们与汉族学生结对子,共同学习生活几天。

由于生活起居、习俗不同,要让皮山维吾尔族的孩子到库尔勒华山中学的汉族学生家里居住、生活并非易事,刘小丽通过召开家长动员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同时,刘小丽和同伴提前设计好多种方案,做了周密安排。

这些孩子以前从未走出过沙漠,更未走出过县城。在长途火车上,有的孩子因兴奋过度吐了一地,教师赶紧蹲下去擦拭干净;有的孩子因想家而流泪,教师就搂住他唱歌逗他开心;夜里孩子们睡觉的时候,教师们坐在旁边座椅上值守,时不时将孩子蹬掉的被子给他们盖上。

有感于教师的热诚与用心,火车站年轻的维吾尔族引导员为她们开启了绿色通道,并连连说“我要代表维吾尔族人民谢谢你们”。回皮山的火车上,半夜里列车员破例为教师们提来热水并说道,“谢谢你们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用心”。一位要到喀什参加特岗教师考试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过来聊天,由衷地感慨道,“做教师就应该像你们这样”。一名参加活动的孩子回去汇报时,居然脱口而出,“我一定要学好汉语,我要当教师,我要当校长”。

当这一幕幕在刘小丽面前出现时,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几年,结对活动已经扩展到皮山县、若羌县和且末县等援教学校,多所学校同时派出少数民族师生团队,到库尔勒参加结对活动,“六一”期间的华山中学变成了周边多民族学生欢聚一堂的乐园。

“教育只有触及到心灵,才能活起来、动起来、可爱起来,学校才能变成强大的磁场,学生的心才能被吸过来。”刘小丽通过这些年的支教扶贫,得出了自己的援教之道。

在刘小丽的带动下,皮山县第一小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辍学的孩子回来了,在去年6月全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中,皮山县第一小学学业成绩综合排名由全县靠后位置跃升至第三,平均成绩一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列全县第一。

因为这些年的付出,刘小丽获得了许多赞誉。但在荣誉面前,刘小丽很淡定,她对记者说:“教育最需要的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一点一滴的小事。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就会让他们发生改变。这样坚持下去,经过若干年,改变的效果就一定会得以显现。”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14日第1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