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近年来,“中国元素”“中国表达”得到社会普遍关注,独具魅力的茶文化应该走进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元素”。
当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侵袭校园,茶道的基本精神“和、静、怡、真”可以让学生拥有笃定的态度、淡定的内心。
资料记载,湖北宜昌及周边地区的茶叶为“山南茶之首”,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对宜昌茶也有较高评价,所以学生具备认识茶、了解茶的便利条件。
目前,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多是“动口不动手”,因此学校提出“立足本土、动手实践、实践出真知”的课程开发思路,开设“品茗尝香”课程,以茶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知:了解茶的一般知识。
行:掌握绿茶、乌龙茶等常见茶的冲泡技艺。
意:培养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程内容
该课程对照“知、行、意”的课程目标,分层设计内容。
第一层面:知,共6个章节。
茶的基本知识:茶的发现和分类;品茗,并会简单识别茶叶种类。
中国名茶:我国十大名茶的特点、产地、品茗方法;欣赏、品尝部分名茶。
花茶:花茶的种类、原料、制作工艺;品尝花茶。
宜昌茶:宜昌产茶历史、优秀茶叶品种介绍;品尝宜昌茶。
茶叶加工工艺: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流程。
饮茶历史:学习煮茶、煎茶、点茶、泡茶、饮茶的知识。
第二层面:行,共5个章节。
绿茶茶艺分解步骤:学习掌握绿茶茶艺。
功夫茶茶具:认识功夫茶茶具的种类、作用。
潮汕功夫茶冲泡分解步骤:学习并掌握潮汕功夫茶茶艺。
品茶:品味茶与水、茶具、自然环境、个人心境的关系。
第三层面:意,共5个章节。
茶圣陆羽:陆羽的个人经历、人生追求以及《茶经》的主要内容。
中国茶道内涵:中国茶道的渊源及内涵、茶道与人道。
中国茶道流派:中国四大茶道的特点。
茶眼看俗世:茶与政治、商业、生活的关系。
日本茶道:日本茶具、茶艺表演及内涵。
课程实施
授受课:讲授茶知识。
鉴赏课:家乡茶,侧重茶味鉴赏。中国茶,侧重茶形鉴赏。世界茶,侧重茶具鉴赏。
实践课:辨茶秀眼力,学习根据茶形、汤色、汤味分辨茶叶种类及优劣。煮茶论英雄,学习茶与名人的故事。问茶品文化,品评茶道。
社会实践活动:茶香家庭,给父母沏壶茶。茶香社区,到养老院表演茶艺;茶厂问茶,参加企业制茶活动。
课程评价
从茶规、茶德、茶知、茶能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记录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并做好记录,学年结束后根据分值确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详见下表)。
课程效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习内容,也使得一部分在学科学习中失去信心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和乐趣。
课程内容涉及古诗欣赏、古文品析、文化介绍以及古代文人轶事,是语文学科的有益补充,不少上过该课程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自信,语文成绩也得到提升。
茶文化是一种艺术,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对茶道的理解,树立了“和、静、怡、真”的人生立场。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
本月点评嘉宾: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欣
课程散发时代气息
“品茗尝香”课程以茶文化为抓手,立足纷繁现实生活,在茶道的浸润中培养学生“和、静、怡、真”的灵魂,使该课程有了高度和品位。
从课程设计角度看,“品茗尝香”课程不仅考虑了社会需求、学生认知和内容特性,还从备受关注的教育哲学角度进行设计,使课程散发出时代气息。
该课程目标清晰,将课程组织、实施、管理等要素有机融合,可操作性强。茶规、茶德、茶知等课程难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茶文化知识系列设定的15章30课时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品茗尝香”课程涵盖课程结构、资源配置、学情分析等内容,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主张和独特见解。在现有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优化课程:
其一,明确课程类型。“品茗尝香”课程应定性为公民教育类课程,相应地,教师要限定茶道知识的范畴,深度也要做适当调整,并与思想品德学科相关内容对接。
其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深度开发,如果该课程将“茶叶”当引子、“茶艺”当过程、“茶室”当平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三,注重资源转化。变丰富的茶课程资源为茶课程产品,只有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课程学习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活。
“品茗尝香”课程让不同个性学生在课程中实验、探究、创造、思考,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在今后的教学中若能继续完善,将成为精品课程。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21日第7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