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治校方略

用“生态”思想办教育

发布时间:2018-03-21 作者:胡爱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10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舜耕小学一直专注于生态化教育的研究。为什么要选择生态化教育?近10年的坚持为学校特色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

所谓小学生态化教育,是指学校用现代生态学理论观照学校整体变革,运用生态思维解决教育问题的教育。2008年,正值素质教育转型期,新课改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而我们所在的学校地处舜文化的发源地,因“舜耕历山”而得名。早在远古时代,舜帝就以“象耕鸟耘”“尧舜禅让”的美德开创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先河。学校也因怡人的校园环境参加了“国家生态绿旗学校”评选。当我们开始用“生态”的思想审视自身时发现,学校师生关系失衡,学生的个性、多元化发展能力弱,家校教育目标不一致等“非生态”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与活力。因此,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地缘优势,学校回归教育“育人”初心,以教育生态为价值追求,开展教育改革,踏上了学校生态化教育的探索之路。

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学者,而是教育的一线实践者。如何将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形态,让生态化教育理念落地,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近10年来,学校形成了三条行走路径。

明确价值取向,做好顶层设计。历经10年的研究与探索,学校坚守“为儿童”这一中心,形成“开放、多元、个性、共生”的生态化教育理论,确立“遵循规律、亲近自然、解放儿童、友善关系”的教育原则,以“培养活泼、红润、跳跃的当代儿童”为终极旨归,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与目标领航学校的教育改革。

以科研为驱动,做好课题研究。近10年来,学校紧紧依托3项省级教育规划课题,不断深入开展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依托“以舜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小学生态化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起舜耕教育生态圈,搭建学校生态化教育的研究框架。“十二五”期间,学校依托“小学生态化教育深化研究”课题,继续围绕5个领域深入研究,建立起“自主发展、动态生成、多元平衡、整体优化”的运行机制。进入“十三五”,学校依托 “小学教育微生态治理的个案研究”,聚焦“微生态”,以“教育治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教育微观层面的问题。近10年来,学校沿着“宏观——中观——微观”不断深化的研究思路,问题不断聚焦,研究不断推进,效果不断显现,有效解决了学校课程整体构建、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共性问题。

贴地而行,做好整体架构。学校以现代生态学理论审视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聚焦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领域,贴地而行,建立“六驱型”整体变革机制。主要通过德育创新、课程优化、教学改革、家校合作、教师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等6大工程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小学生态化教育的美好图景。

我们以德育为根,构建“浸润德育”体系,创新集“践、习、修、养”于一体的德育实践方式。以课程为魂,以“耕”(拓耕、深耕、躬耕)与“读”(读书、读人、读世界)两个维度的交互编织出“儿童耕读课程”,重构并优化学校课程。以课堂为本,通过彰显儿童主体自主与自觉,以及伙伴间的互动与互惠,改变课堂教学形态,重塑“互学课堂”。以家校为舟,实现家与校的联通,形成亲密而有温度的家校合作联盟,打破学校围墙,不断将教育的边界向外拓展。以教师为帆,依托教师组织启动全面的教师“蝶变计划”,引领教师生长方向,唤起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信和自觉。以环境为场,通过一系列围绕儿童的微生态环境打造,形成支持儿童学习的生态圈。

小学生态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10年历程,探索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发展样态,从前沿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知可感的行动,再到自觉自信的文化,我们向着生态化教育的美好愿景慢慢走近。

生态化教育改变学校教育生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共融,实现师生的共生共长。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尽量满足学生选择的需要,在教学空间上多留一些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创新探究能力不断提升,个性得以张扬。生态化教育不断为教师营造人文的发展氛围与宽松的发展空间,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提升:教师发展有方向、有平台、有归属,他们的内驱力明显增强。同时,生态化教育引领区域教育发展,在实现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舜耕教育集团7所学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呈现出一校一天地、一林一自然的良好态势。

未来,我们将会以更加宽阔的时代视野与格局,继续秉持生态定力,凸显生态智慧,让学校更具生态活力,让生命之舟在生态化教育的海洋里不断扬帆起航。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舜耕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21日第13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