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还记得我们一起做饭吗?当年在学校的许多事情已经不记得了,唯独这件事我记得清清楚楚。”一个已经毕业8年的学生对我说。
8年了,学生忘不了那门特别的课程,我又怎么会忘记——周末,学生在家学做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周一早上独立制作餐食,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自食日”课程一开始实施就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几个厨艺高超的妈妈自发组成“教练团”指导学生切蔬菜、揉面团、调制馅料,学生比过年还兴奋。
在掌握制作餐食的基本常识后,学生开始正式的课程学习,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择食”“备食”“躬食”“享食”等任务。
“择食”环节,学生常常会左右为难,因为“想吃的东西却不会做”。在处理“想吃”与“制作”的矛盾中,学生明白了“舍”与“得”的关系,体会了父母每日准备餐食的辛苦;“备食”环节,学生提出不同的采购方案,选择便宜的、新鲜的、有机的食材,还有以助贫为目的的采购,他们说应该多买老农的蔬菜,让他们早点回家,“老农们起早贪黑,生活不易”……
为了加深学生的劳动体验,我预设了烹制菜肴时可能遇到的情况:炉灶无法点火怎么办,炒锅冒烟怎么办,菜做咸了怎么办,等等。学生或利用互联网搜索答案或向长辈请教,多种渠道解决问题。
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周末在家制作餐食,班级QQ群里不断有家长发来孩子做饭的照片,有的学生很有厨师范儿,有的学生则乱了阵脚,白面抹了满脸,每个人都非常开心。
周一一早,学生手里提着饭桶到校。走进教室,饭桶被摆放在教室后面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那是教室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午饭时间也是“享食”时刻,学生小组围坐一圈,迫不及待地打开饭桶,布置餐桌,等待我给他们拍照。
这是一个竞赛环节,我们邀请其他教师与学生一起当评委,根据餐食摆盘、味道评选出“最上镜大餐”“最美味大餐”“最和谐大餐”。
吃罢午饭便是“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悟食”环节。学生将做饭过程中艰辛的、愉快的体验都写在本子上。
内向胆小的学生王小苹写道:“做饭的人真辛苦,因为众口难调!”学生张洋写道:“没有经验就免不了把菜炒咸了、淡了、糊了,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掌握盐的用量和炒菜的火候。”学生宋俊辉写道:“包3个包子我已经满头大汗,平时吃得多做得少,哪里知道蒸包子这么费时费力。”
“食”不言而道理显,“食”不语而艰辛悟。愿每一次“自食日”课程,都能让学生对劳动、分享、感恩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
校长点睛
找到解决问题的疏通之道
梁德华
铺张浪费、动手能力差、不懂与他人分享,这是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生硬说教、严格管教对解决问题收效甚微,一个小小的“自食日”课程却于无声之处让不良习惯得到改善。
看到张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发现每个学生甚至家长都喜欢这门课程,所以学校也将把“自食日”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全校推广。
烹饪是一门自理课程,让学生掌握制作餐食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打理自己生活打下基础;烹饪是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食物来之不易;烹饪是体验课程,或成功或失败,都是难得的体验……而这些都是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
解决问题就像治理河道,堵截并不是长久之计,疏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食日”课程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疏通之道。
说到底,教育不是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让学生记住了什么。享受烹饪,享受人生。这种连接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学习体验,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最愉快、最生动、最感动的校园记忆。
(作者系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28日第7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