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话痨”学生催我奋进

发布时间:2018-03-28 作者:陆 安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33年教书育人的职场生涯中,总有一些难以忘却的班级,也总有一些让人刻骨铭心的学生。

记得那是1989年秋季新学期,已经在青岛十九中从教5年的我,就任高三文科班班主任。这次,我接手的是一个“复读班”,班级人数一度高达108人。

当这108人的班主任着实不易。

我很快就发现,手下这“一百单八将”中藏龙卧虎,不可小觑。记忆中,这个班级有两个学生比较“个性”。一个话不多,一笑就露出小虎牙,不管穿什么都浑身上下透出水灵劲儿的高个子女生,她偶尔制造一点像从书包中掏出一个宠物白鼠之类的小轰动,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她竟然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她就是知名演员朱媛媛。与之相媲美的是一位孙同学。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堪称活宝。

孙同学最大的本事是能言善辩,称其为“话痨”一点也不冤枉。翻阅他入学档案中的高考成绩,数学、语文、外语的考分都挺高,唯有历史“瘸腿”,才来我这里“复读”。我这个班主任偏巧就教历史,狭路相逢。这个个头不高却相当机灵的男生,在我印象中,那嘴巴几乎没有一刻停下来过,无休无止,没完没了。

别看孙同学高考时在历史这门学科上走了麦城,但不能否认,他的历史知识面很广。我上课时,他总忍不住接“话把儿”。譬如说,我讲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标准,他会在下面嘀咕,“希特勒可不可以一分为二”,我讲纳粹德国闪击波兰时,他也会嘟囔几句,“当时的苏联也不是省油的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他的“挑衅”,总是置若罔闻显然不行,年轻气盛的我有时干脆直接予以回击:“好好好,我不讲了,这段你来讲!”本想给他个下马威,没想到他还真能来上几句,引来满堂瞩目。须知,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还没时兴课改,在面对高考竞争最惨烈的前沿阵地——高三复读班中能上演这样一幕场景,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让我由开始的“烦”演变到“惊”和“佩”,由此也拉动了自我加压的刚性内需。这小子,竟然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这“话痨”抖搂起来没完没了,我不备点料儿能成吗?我暗下决心,暗中使劲,青灯黄卷,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唯恐“压”不住他。就这样,“话痨”学生成为我不断充电与加油的一个直接刺激与动力。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读书尤其是读杂书的习惯。催我奋进的动力,竟然来自这样一个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上的学生,至今想来仍觉得不可思议。

就这样,我和他以及这个班级,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最终,“一百单八将”中有103人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取了自己满意的大学。

“话痨”学生考上了烟台大学法学系,毕业后当了警察。我呢,也站稳了三尺讲台,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写了不少论著。我和他之间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几天,他还说最近买了许多关于中亚各国历史的书,正在研读。我在赞许他不为功利、不惧浮躁的同时,更有危机感了,暗想自己是不是也该买来读一读了呢?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28日第8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