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变革时代,传统课堂正逐渐被改变,在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已成为教育人绕不开的课题,而西工区的经验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山东省乐陵市教育局长齐国强在西工区考察了一天后由衷地赞叹。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追问,“作为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准备开展教学时,你所认为的准备好了,是真的准备好了吗?”
齐国强的追问,是横亘在众多参观者、学习者心中的“梗”。相比于西工区学校的教师,“我们好像还有许多要做、能做而没有做的准备”,这也正是西工区教育独树一帜的“法宝”。
西工区,究竟做了什么?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重建
事情已经过去近一年,当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教师鲁慧回想起发生在薇薇身上的一件事时,依然为薇薇的勇气可嘉而欣慰。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薇薇应同学之邀参加一个聚会,此后她了解到聚会其实只是营销手段,实质是鼓动学生报辅导班。因为不想报名,薇薇和几个小伙伴被大声喝令离开。倔强的薇薇难掩内心的愤怒,并对他们说,“你们这是暴力,请向我们道歉”。
虽然薇薇是哭着对鲁慧复述事情的经过,但鲁慧当时还是被触动了。在成人面对暴力或者对施暴者尚且采取隐忍、沉默的当下,薇薇却敢于理性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学期末,鲁慧为薇薇颁发了“勇敢奖”,并写有这样的颁奖词——有许多种行为可以被称为“勇敢”,而当有人对你使用暴力的时候,你能勇敢地站出来说“这是暴力,请向我们道歉”时,你用自己的行为重新诠释了“勇敢”的含义。谢谢你用你的一言一行激励了我们,这个“勇敢奖”你当之无愧。
当鲁慧把奖状放在薇薇手里的时候,“薇薇注视着我,眼圈有些红,我们相视而笑,那一刻她知道,我读懂了她”。
鲁慧说:“作为教育者,我们创造情境和事件,通过讨论暴力,让孩子对它保持觉察,让孩子自己感觉、体验。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教师看到孩子的情绪,并给予陪伴。我用‘勇气奖’的形式肯定薇薇,让勇气真正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在一个人的影响下,其他孩子都可以自己转化、提取、整合。”
而鲁慧那一学期正在开展《勇敢做自己》的绘本教学。
“薇薇透过自己的经历,不仅明了了自己被暴力对待的事情,而且化解了事件本身对她的冲击,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消化、酝酿、转化,是精神落定之后对自我的一个创造。”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说,“只有在充分读懂儿童的基础上,找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通过课堂、课程的建构帮助儿童发展认知。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更是教育的重点之一”。
教室里的孩子每天都不一样,他们的情绪、状态、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都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储备、教学设计以及学习氛围的营造、安全的环境、容易接纳的情绪等,才会有真实学习的发生。
教育从认识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始,这是西工区教育人达成的共识。在采访过程中,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教体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他们对“儿童”的理解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以年龄段精分:1岁时婴儿开始独立行走;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自我与他人区分开;3-6岁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秩序,在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独立的基础;6-9岁时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识和艺术的品质,开始把注意力从自我的建构拉向外面的世界;9-15岁时儿童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心智,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
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学科。在西工区的学校,你总会发现一些“另类”的课堂:晨读课是教师读给学生听,而不是学生自己读;晨读包含四要素,即环境、背景音乐、文本和朗读;文本需要教师用最自然、朴实的语调传递给孩子。
“晨读是什么?它传递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来自于内容本身的精神,另一个来自于教师人格不同的精神。”区教体局副局长刘峥嵘说,“教师精心提供环境、音乐、内容的准备,与学生共享一段精神时光,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亲自阅读的不足。”
教师只需要提供充足的准备,儿童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提取,提取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理念,西工区的教育呈现出不一样的品质。
儿童的成长需要什么?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需求,“我们的教育过于千篇一律,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做法都习以为常,而忽视了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儿童的成长有什么作用?”西工区芳林路小学校长山漫从未停下思考。
所以在西工区,一个语文学科就包含了晨读、学科融合以及童话剧等各种丰富的内容。“从心课堂、学科课程到非学科课程,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学生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李艳丽撒了一张巨大的网,她不希望“漏掉”有关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
“实物配对”“自主步骤教学”追求什么
在四年级数学课《合理安排时间》上,教师张晓霞利用课前事先准备的图片,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从实物到数学概念再逐步优化、梳理流程图,最后拓展应用到生活,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课变得触手可得。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让许多低年级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引入实体化教学,在实物操作中,学生经过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课一结束,张晓霞围绕课堂的操作对观摩教师一一进行解读。
传统课堂侧重于用一个概念解读另一个概念,学生的认知在某一个环节产生障碍,就会引起多米诺效应,学习就因此停止。这也是许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原因。
如果把数学向实物延伸,通过概念的具体化,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环,数学就有了抓手。如何实体化?这也是许多观摩教师的困惑,他们发现张晓霞整节课语言精准,学生演示环环相扣,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回想起走过来的路,教师李英杰脑海里会出现许多画面:优秀课例大家会及时组织小范围观摩推广,教学薄弱环节会有个体辅导,学校出现的共性问题会有专题区本研讨,等等。“改变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李英杰补充道。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时候,采用三段式教学法,第一段直接告诉学生,这是a; 第二段再拿一个拼音卡问a在哪里;第三段问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直接的音的配对;同时,视觉、触觉与它的形状有一个配对,这个字母‘a’就被建构在学生身上。”这个实体化教学范例在西工区“家喻户晓”。
“与孩子一起做字母卡、小木棒的过程,也是逐渐熟悉学校教学安排、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过程。”因为要准备一些实体化的教具和材料,外国语小学一年级学生李依晨的家长从不解到大力支持。
这也许是课堂的另外一种收获。
西工区从2010年开始心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李艳丽的步伐愈发坚定。“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总有一种紧迫感,他们在追着我往前走的同时,让我更加笃信,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自2017年暑假开始,西工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尝试自主步骤教学,即步骤、阶段教学,就是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单元主题分成若干个步骤,制订学期计划依序进行。
西工教育有了新的课堂样态。在自主步骤教学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学生在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自由切换,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先学再玩或者先玩再学。
看似天方夜谭,但李艳丽敢于这样尝试,她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的。自主步骤教学就是要区分教师、学生、家长各自的界限与职责,让学发生在学生身上。”
为了让教师、家长、学生知道自己的职责,在开学初要签订协议书,各方的目标、职责、需要准备的工作、如何监督、各自的义务一一罗列。
“自主步骤教学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整合在一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我计划、自我约束、自我进步、自我成长,畅享‘爱和自由’。”课堂实现师生生命的绽放,让齐国强深有感触。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重构
在西工区高雁任教的四年级美术课堂上,记者看到,学生纷纷把自己带来的水果、点心放在展台上,一边品尝一边欣赏,最后才随心所欲地把对甜的喜爱和感受描摹在纸上。只见美术教师高雁穿梭其中,如果不是学生有所求,她就很少发言或打扰。哪怕是学生调皮地涂抹、乱甩、撕扯,她都报以微笑。
在这样的课堂上你会发现,美术已突破了学科界限与孩子融为一体。孩子们画出来的已不是单纯物品的色彩和形状了,而是对这种物品的味觉、嗅觉以及内心喜爱的体验。
“看似天马行空的构图,这是孩子心底原始的感觉,并以自己独特的体验表现出来,这是他们《甜甜的世界》,他们画出来的就是对甜的直接感受。”因为有许多外校的同行观摩,高雁耐心地与大家交流着。
“美术无非是一种表达”,李艳丽把这种思维贯穿于美术教学中,并设计体验课、写生课、欣赏课、手工课、曼陀罗等课型,“从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感知出发,自己选择喜欢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取消教师示范,释放孩子的天性。只有学生需要技法的时候教师再教”。
从单一学科拓展到学科课程、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育人,在万变中不变的是锁定儿童、服务儿童、成就儿童,把儿童放在教育的正中央。
学科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孩子身体、心理、人格等成长的需求?学科课程之外,孩子的成长还需要什么?西工教育人在反思与实践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学科课程的构建。
在西工区,学校认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也是最能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营养品。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一生理想与方向的种子就是在这个时期种下的,节点课程、校外体验课程、社团、远足、露营……都要在这一时期进入孩子的生命里。因此,自2012年起,非学科课程在西工落地生根。
在西工区的所有学校,你会发现传统的班会课被讨论课所取代,这也是西工区众多非学科课程的亮点。“设置讨论课的核心意义在于让学生从‘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看见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相互之间有精神性的碰撞、交流。”西工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贾丽静说。
在白马小学,教师每学期开学前会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班级情况,针对课堂流程、问题设置等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制定本学期所有讨论课的主题与教学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每月及时进行调整和总结,学期末形成学校讨论课的校本教材和资源共享。
“讨论即建构,通过设置讨论课,让学生理解和知道每件事的答案都有多种可能,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完成对自己的构建。”西工区教体局教研室杨茹荣说。
非学科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孩子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它重建了教育关系:师未必仅是教师,教未必仅在课堂,学未必仅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体验、校园中体验、家庭中体验、社会中体验。真正体现无处不教育、无处不课堂、无处不体验。
在西下池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舞蹈社团的学生在学习《天鹅湖》,纯白色的舞衣、轻盈的舞姿,这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极大丰富着他们略显单薄的童年。正是西工教育“让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不懈追求下,“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天鹅”。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13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